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世界 > 信息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感受千变万化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1442  字体大小: 【】 【】【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既然是当前的学习主题,因而涉及到一个“有效性”的问题。所谓“有效性”,不是指“任务”本身有着多么高的价值,而是指是否能使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任务”是有效的,这便是教学设计时必须注意的问题。我认为:

第一、只有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规律的“任务”就是有效的任务。
       “任务”的提出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如:学生帮助小熊做出满意的卡片后,就使学生产生向往和尝试的心理,自己也想做一张漂亮的卡片,这时提出让他们自己做卡片的任务,学生既乐意接受,又能得到信息技能能力的发展。

第二、只有能激发起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的“任务”才是有效的任务。
       “任务”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使学生感到任务的完成能体验到成果的乐趣,能帮助他们获得新的技能。如:观看了小熊宝宝朋友们做的卡片后,他们也想知道怎样才能做出来,当看到自己也做了出来后,那种快乐的感觉无与伦比,学习的兴趣必然很高。

第三、让学生自主提出的“任务”才是有效的任务。
       毫无疑问,学生如果能在对自己原有的学习背景有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学生“任务”,是非常可贵的,也是最有效的。但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所提出的“任务”有时并非有效,此时正确的引导和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引导他们提出与现在学习目标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分析任务的可行性,引导他们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
       每当学生完成一项任务,通过交流展示和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激励,形式应灵活、多样。当然,由于“任务驱动”是将新知识分解到一些具体的任务中,有时会忽略了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还是零散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若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如果教师只是充分让学生“说”“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而没能及时地“引”,那么我认为就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因此,在用“课改”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应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师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方法,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真正做到是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道德、情感、态度、能力与价值观才能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飞鸽)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