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世界 > 信息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精彩屏保设计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1309  字体大小: 【】 【】【

作者:zhqh  
              
回顾本节课,为什么一堂精心准备的课会以失败告终呢?经过反思,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一、课前考虑不足,产生了案例中的问题。
             新课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尤其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如何掌握好学生动手操作放开的“度”,老师这个“引路人”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多讲会牵制学生的思维,不益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少讲则会出现类似上述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导致教学的失败;只有引导恰当才能使学生在好奇心得到满足同时,利用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顺的利展开做好铺垫。在本节课教学中太大“度”,没有预计到学生对“结束”“取消”意义缺乏明确性了解,过高估计学生对无名称按钮图标的识别能力。

       二、生成性教学能力还不够,有待学习加强。
       “上课的时候不要出现意外”是每个教师上课前心中的默默期盼。但意外总会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比如机房停电、教师机意外死机、一个以前可以用的软件在讲解时怎么也打不开……当意外发生时,我们慌张、着急、后悔都与事无补,不妨考虑能否从时间本身获得一些价值,变“灾难”为资源。对本节课上发生的问题,我虽多少稳住了自己,但无解决的良方,最后只能草草了之,结了题。曾在一段优秀教师课堂实录上看到。电子教室系统故障引起学生机全部死机,执教老师冷静地抓住了这个事件的教学价值,进行了计算机操作习惯的教学——让学生明白及时保存手头的工作是多么重要!虽然这节课预期的任务无法完成,但“操作电脑要即使保存”却深深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脑海里,这种影响的深刻性是一般人为创设情境无法达到的。
       对此一幕我记忆尤为深刻,课后进行了如何提高自己生成性教学能力的思考,“熟谙学科知识体系”应是首要解决的:教师自身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整个知识与技能体系的纵横联系的理解,是教师把握生成性的重要条件。基础知识扎实、功底深厚的教师更能有效地从千变万化的课堂活动中抓住瞬间闪耀的生成点,把教学引向深入。
       通过该课的教学,使我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虽有失败,但更多的是收获。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