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 |
目的要求:
1.了解时代不同,家庭关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
3.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学习沟通的基本技巧。
4.与父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和父母做朋友。
5.体会与父母成功沟通的良好感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
难点:理解父母,与父母及时沟通。
教材说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模式的不断变化,家庭的关系日趋民主、平等。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时代家庭关系的了解,知道家庭生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家庭幸福生活的源泉。通过以心理辅导为主要形式展开的一系列测试、诊疗、出点子等活动,让学生明白理解是沟通的桥梁,与父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成为朋友。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使家庭生活更幸福。
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个知识点,新旧对比、以传统的家长制和现代的民主家庭关系对照,让学生体会到现代社会家庭关系日趋民主、平等。知道不同时代的人,生活经历不同,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方面会产生差异,即所谓的代沟。如何处理代沟,如何与父母沟通,这是作为家庭成员在处理家庭关系时需要重视的。
第二部分“和父母做朋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试着去理解父母,主动和父母沟通。分三层,层层深入,后一层都是在前一层测试的基础上展开的。第一层让学生选择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苦闷、烦恼时,是够会想父母倾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了解自己平时和父母的沟通状况。第二层“小测试”,通过一个自我测试,检举自己平时是否了解父母。目的是使学生明白只有了解父母,才能理解父母,才能和父母进行沟通。
第三部分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首先,让父母自己去发现与父母经常会产生的摩擦。针对摩擦,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父母提出他们的想法。紧接着,“金点子”提出了双方尝试沟通的方法。“知音信箱”呈现的是两种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学生与家长的摩擦。最后安排的一则案例是一个时间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前面总结的“金点子”和“知音信箱”的方式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做总结。
第四部分阅读《父母的能与不能》是课后的延伸部分,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苦衷,知道许多的分歧都源于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父母、感激父母,和父母成为特殊的朋友。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与父母沟通成功的案例,或沟通失败的案例。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引发思考。
1.出示:“民主”和“平等”
2.提示:“民主”和“平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手上。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把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牢牢记着民主和平等,我们的家庭生活就会幸福快乐。这就是现代社会新型的家庭关系。
3.分析:传统家庭关系和现代家庭关系的不同。
二.了解分析,学习沟通
1.教师叙述平时所了解的学生对本话题的感受,引出提问:在你遇到了困难、挫折,或有了苦闷、烦恼时,你会想父母倾诉吗?为什么?
2.统计这三种情况,综合原因。
学生会想父母倾诉的原因可能是对父母比较了解,知道父母在某些方面能帮助自己,对父母有信任感。而不会想父母倾诉的原因可能是觉得父母总是不理解自己,从父母那儿得不到帮助。
三. 架起与父母沟通的“心桥”
下面几招“沟通术”,也许有助于同学们架起一座与父母沟通的“心桥”。
第一招:“读心”术。大家要了解父母,孝敬父母。如在节日或父母生日时送点礼物表达心意,或一同外出联络感情;多利用言语表达你的关心,如早上要向父母说声“早晨好”,外出时要向父母说声“再见”并交代预计回家的时间等。
第二招:“出击”术。每周主动跟父母一起做几件事,边做边交流;每天可在饭前饭后,和父母主动谈谈自己的学校、老师和朋友,高兴的事或不高兴的事,让家人一起分享你的喜怒哀乐。
第三招:“责任”术。除读书学习外,还要积极协助父母做家务,主动分担一些家庭责任,比如洗碗、倒垃圾、擦窗等。
第四招:“道歉”术。如果有些事情是你做得不对,不要逃避,不要沉默不理,要主动道歉,这样会得到父母的理解。
第五招:“写信”术。如果直接和父母对话,可能会惹他们生气,或者没有和父母对话的机会,你可以用写信的方式,在信中写出事情的真相、自己的心情,以及对父母的希望等。
第六招:“协议”术。与父母协商签订沟通协议书,在协议书中,除了对自己提出要孝敬、尊重父母的要求外,也对父母正确养育教导孩子的行为做出要求,并随时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监督。
第七招:“倾听”术。当被父母批评或责骂时,不要急于反驳,不随意发脾气、顶嘴,避免不小心说出或做出伤害人的事,试着平心静气地先听完父母的想法,这样也许会真正理解你的父母。
四.查问卷,寻找原因
a) 与父母做朋友这件事,不少同学觉得还有一定的困难,原因我们暂且不论,先来看一份问卷。
b) 学生填写问卷,引导体会:与父母做朋友首先要愿意去了解父母,理解父母,还要乐意与父母交谈,进而读懂父母的这份爱。
c) 统计并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问题里所罗列的虽然只是一些生活的细节,但从这些生活细节中最能看出你对父母的态度。
分析:对父母这些情况的了解,需要当子女的做细心、深入的了解才能得知,除了关系父母,还得做个有心人。通过某些方法、途径去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父母,看看父母还需要些什么帮助,自己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如果能这样想、这样做,就已经基本具备了和父母做朋友的条件和基础。
d) 学生给自己做一个测试评价。
第2课时
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想一想自己平时抱怨父母较多的原因有哪些,写在小纸条上。
2.教师搜集小纸条,进行统计,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几条。如:“唠叨” 、“管束太多”等。
3.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
4.教师作为父母讲述他们的想法,学生也可以回家后和父母交流他们的想法。
二.解决问题
学生动手写出自己的“金点子”。以小纸条的形式,先在同学中传递,再贴到黑板上进行交流。
三.分析案例
“知音信箱”呈现的两种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学生与家长的摩擦。教师可与学生共同讨论,用哪种方法解决比较有效,学生还有哪些锦囊妙计。后面安排的一则案例是一个时间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前面总结的“金点子”和“知音信箱”的方式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分享成功案例,探讨沟通的方法。
1.小组中叙述自己与父母成功沟通的案例;点出沟通成功的原因;分享成功的喜悦。
2.剖析失败案例,共同讨论,寻找变失败成成功的方法。学生可扮演“知心姐姐”,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家庭中遇到的与父母的摩擦。选出较好的办法提供给大家。
3.怎样对孩子进行处罚
1.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平日对孩子的热情态度改变为比较冷淡的态度,暂停和孩子的交谈,保持沉默,这样会给孩子很深的印象。减少对孩子习以为常的爱抚,让他感到是对他的惩罚。
2.暂时禁止所喜爱的工作。例如:教师不让有过错的孩子担值日生;家长可以取消“去动物园,去戏院以及走亲访友”等诺言,并向孩子说明原因,让他了解对他处的公正性。
3.使用讨论的方法。建议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讨论孩子的过错。采用这种方法不仅要让孩子消除恐惧感,还要让孩子知道大人只是出于一片善意,并让他知道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现象。
4.采取“自食其果”的方法。“自食其果”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消除行为中产生的坏影响。你乱丢东西,就要自己收拾;洒水,就要自己擦干。这种方法能使孩子以后认真对待自己的行为,否则自己不得不为自己的坏行为付出代价。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处罚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动处罚有过错的孩子。如孩子不听话就强迫他收拾房间或整理书柜。这就违反了让孩子热爱劳动的教育原则。
2. 经常处罚及对孩子大声叫喊。经常对孩子叫喊和训斥,能使孩子养成执拗脾气。胆小、安静的孩子好似“受尽折磨”一样;易激动的孩子则加强他的“反抗性”,不是装聋作哑,就是大哭大闹。
3. 要使用物质刺激的手段。如果孩子不听从大人的吩咐,大人反而为他买玩具和好吃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更加任性,并以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4.处罚应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严禁体罚。在选择每一种处罚方法时,都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唤起孩子的良知,启发他的自觉性。
五.教师总结
理解是沟通的桥梁,家长应理解我们。在父母和我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民主和平等作支撑。我们就能和 父母做朋友,家庭生活就会更幸福。
六.课后延伸
通过朗读《父母的能与不能》,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儿女深深的爱。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并实施。该保护法共有七章189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家庭保护,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五章司法保护,第六章法律保护,第七章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