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民风、民俗的一些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2、能力:能积极思考民风民俗形式之后的意蕴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调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绚丽多彩及丰富深刻的内涵意蕴,藉此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初步培养学生探究民俗文化丰富内涵的欲望。
重点难点:
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搜集资料,信息,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活动准备:
1、学生根据家乡所在地自愿组成采风小组,上课时按小组就座。
2、学生搜集家乡的民风、民俗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知道《红楼梦》里有座大观园吗?《红楼梦》里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时觉得什么都是那样新鲜,那样有趣。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大观园里逛一逛。(板书:大观园)不过我们今天逛的可不是贾府,而是民风、民俗大观园。(板书:民风、民俗)
2、 让我们赶紧到园里去逛一逛吧。那边怎么围着那么多人,哦,原来在猜灯谜,你们想猜吗?就让我们走进“我猜、我猜,我猜猜”,请听游戏规则:根据老师给出的画面或文字的提示,猜猜这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
3、 出示各个传统节日
(1)春节:
你怎么猜出来的?(帖春联、放鞭炮)
师:看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特有的习俗。(板书:习俗各不同)
(2)拦街福:
师:知道拦街福吗?参加过吗?能把你看到的和听到的说给大家听吗?
出示图片资料
二、端午节
1、 咱们继续往园里逛,那边锣鼓喧天,在干吗呢?(课件出示)看到划龙舟,你想到什么?那除了划龙舟外,一提到“端午”,你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什么?——粽子。
2、 对,划龙舟和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两大习俗,那么,你知不知道端午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生说屈原的故事)
3、“汨罗江上鼓声喧,争看龙船吊屈原”。每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毫不妥协的凛然正气,使得千百年来为人们一直传诵与纪念。(板书:由来藏故事)
4、 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
看来端午节还挺有意思的,但很多同学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或长辈那里听到的,自己并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是吗?老师现在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江南的一户人家,跟他们一起过一个地地道道的端午节。
(看录像)
5、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6、但是前阵子,老师在网上却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关于韩国申报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课件出示,学生读)听到这则消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先和你小组里的同学聊一聊你的想法)
生: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他国家却申请为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
师:作为炎黄子孙,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现状,心里肯定会有所触动,甚至感到震撼。
生: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
师:韩国申“遗”成功,为渐渐淡忘传统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生:我们应该把传统保留下来,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师:端午节蕴涵着祖国人们深深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它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它!如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都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三、中秋节
1、聊着聊着,逛着逛着,不知不觉天色暗了下来,一轮圆月升上天空,不禁让我想到了国庆放假期间过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今年的中秋节,你们是怎么过的?
(1)吃月饼
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另一习俗,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团圆之意”。
师:邀上三五知己,或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吃着月饼,聊聊家常,多温馨啊!
(2)赏月
师:八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真是“人月两团圆”!
师:一块月饼,一杯清茶,一地菊花,一轮明月,真惬意啊!
2、吃月饼活动:我们仍在传承着吃月饼、赏月的习俗,享受着这份与家人团圆的温情。徐老师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听奶奶给我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你们想听吗?就让我们一边听着悠扬的乐曲,一边吃着月饼,来听“嫦娥奔月”的故事。(课件出示)
3、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对中秋也情有独钟,他们围坐在八仙桌旁,吃着月饼,望着皎洁的圆月,对酒当歌,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诗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无不道尽了人们对家乡的依恋,和对亲人的无尽相思。
4、 我们班有谁的亲人在外地或在国外的?你们都用什么方式捎去你的祝福?你对他们都说了些什么?
5、 思念之情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是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人民同样也割舍不了中秋情结。你瞧,谁来读读。
(课件出示)——台湾诗人的诗
6、 小结除了以诗、电话、写信的方式诉说着思乡情外,台湾人民还在清明、中秋、端午、春节这些大型的传统节日里,专程包机来到我们中国大陆,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狭长的海峡,隔断的是脚下的路,却隔不断心中的殷殷深情。让我们一起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动情地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板书:文化传真情)
此时,你就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台湾同胞,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此时,你就是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读——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7、 这一千古名句道尽了人们无尽的相思,不论你身在何方,只要有华人的地方,身上总是烙着那份挥之不去的民族传统情结,不管相隔多远,我们中华儿女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三、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但还只是“民风民俗大观园”中的沧海一粟。由此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多么的深厚与广博啊!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民风民俗的痕迹。
(生读)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意味,传承着千载的民风、民俗,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是生生不息的一弘清泉,是中华民族永远化不掉的根。
板书设计:
民风民俗大观园
习俗各不同
由来藏故事
文化传真情
第二课时
一、整理资料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民风、民俗大观园,采集了有关民风民族的资料,在这堂课上进行整理
1、进行内部交流,资料汇集,分类整理。
2、分工合作,选择自己喜爱的、合适的方式准备展示家乡的民风、民俗。图文并茂式、介绍解说式、实物呈现式、活动再现式,模拟表演式均可。
二、分享成果
各采风小组分类依次汇报家乡的民风,民俗及其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1、节庆习俗 ;
2、服饰习俗;
3、民居习俗;
4、饮食习俗;
5、婚丧礼仪;
6、寿诞礼仪;
7、成长仪式;
……
三、汇编成册
全班合作,编一本介绍各地各民族民风、民俗的小册子,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一个延续,十分有意义。
1、前期准备:推选主编一名,确定文字编辑、美术编辑若干名,每个采风小组可派一名代表参加,从每个小组推荐的候选书名中,以投票的形式确定书名。
2、中期编辑,制订计划,有序进行。
3、后期宣传,将编好的小册子有序传阅,目的是弘扬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来源:浙江海盐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