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 |
【教材分析】
本课是省编教材四(上)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真正体验Word丰富多彩的第二课。由于在小学三(下)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过了写字版,对文字的字体、字型、颜色、大小等的设置都已经学会了。所以在四(上)的第一单元:“电子作文”学习Word时并没有太多实质意义上的新知识,对学生而言也没有太多的惊喜,而本单元的学习才是学生学习全新Word知识的开始,第十课:画龙点睛写标题让学生体验到艺术字的无限魅力,而本课第十一课:图文并茂赞西湖则让学生在体验文字丰富多彩的基础上体验到图文并茂的精彩,把图片插入到文章中并进行设置,使得原本呆板的文章生动起来,为后面使用Word来制作电脑小报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占有重要地位。
在教材中确定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打开文件;第二部分:插入图片;第三部分:设置图片。其中第一部分是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第二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也是Word区别与写字板一大特点;第三部分是设置图片,这部分分为两个内容,一块是图片大小的调整,一块是图片环绕方式的设置这是如何使插入图片的文章更加漂亮的关键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应增加欣赏和评价这一环节。
觉得自己的课以下四个部分有自己的一些亮点,同时在这些亮点中也存在着许多遗憾。
一、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引入是否成功对整堂课的成败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了,他们就能非常自觉非常主动的去学习,但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除此之外没有一点文化品位,没有一点人文素养的引入我觉得也是比较肤浅的。为此我为我的课堂引入进行多次的修改。西湖处在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州,自古以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伴随着它的成长,而这些动听的故事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为此我特地挑选了“许仙与白娘子”中的一个段落:吕洞宾卖汤圆。在试教时,我从讲故事开始,学生也很感兴趣,发表了自己的许多意见和想法,许多学生还想自己讲讲一些有关西湖的故事,这样一来,虽然有关西湖的人文知识是交流了很多,但是使用的时间比较长,有点舍本逐末之感,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为此我改变了方法,毕竟西湖除了有许多动听的民间故事外,还有许多著名诗人留下的赞美西湖的千古绝唱,因此我改而使用古诗引入,但仅仅凭一首古诗,学生可能不能一下子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的美,为了更加形象些,我在古诗前配了一组西湖风景照,再配以具有浓重江南风情的《渔舟唱晚》为背景音乐,看着西湖的美景,听着幽雅的江南水乡的音乐,师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从而引入我们的新课。这样学生也能很好的溶入这带有诗情画意的西湖中,学生情趣昂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而且这样引入还比较紧凑,为后面的操作省下很多的时间。在这个部分我自己觉得上的还是比较成功,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电脑小帮手”的使用
由于家庭条件因素等各种原因学生的操作水平差异较大,所以在教学中也不应以同样的要求去要求他们,操作水平较高的的同学会根据自己的摸索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操作水平次之的同学经过其他同学的交流或老师的讲解、指点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经过交流讲解之后可能还不会,或者忘了其中一两个步骤而无法完成任务,为此我特地做了一个“电脑小帮手”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至少学到最基本的知识。同时操作水平较好的同学也可以根据“电脑小帮手”的提示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我们不能按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操作较好的同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美观又大方,操作水平较差的同学则能顺利找到文章、插入图片并对图片进行一些基本设置就可以了。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有点高估学生的操作水平。可能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电脑中的东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在电脑操作中的问题,所以不太适应,也可能我在熟悉班级介绍 “电脑小帮手”的使用时由于教室里的电视机屏幕太小,学生看的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在使用“电脑小帮手”进行帮忙时还不能运用自如,虽然好多学生在“电脑小帮手”的帮助下顺利的解决许多问题,但离预期的效果稍有差距。也许在新课引入之后再介绍一下“电脑小帮手”的使用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作品评价:
如何评价学生作品一直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由于在课堂上时间比较紧,我们不可能把学生的作品进行一一的欣赏评价,而如果采用集体欣赏几个比较成功或存在失败的作品那么交流面也太小。所以我采用了小组评价和集体交流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在小组评价时:我把整个班级分成三组,在学生基本完成作品之后,每个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小苹果标签,在组内欣赏完每件作品后将苹果标签投给最好那位,之后进行集体展示三组中推荐出来的“最佳”作品,展示评价时我先让投票者说说为什么投给他,再让作者讲自己作品的特色。之后进行集体交流的第二部分,这时我把机会留给了每位同学,让他们自己上台进行自我展示,说说自己作品的优缺点,同时也让其他同学评一评。在这样的交流展示中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和别人作品之间的差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兴趣也很大,可惜三位“最佳”作品都是因文字或艺术字处理有特色而胜出,而不是从本节课图片插入位置、大小、环绕以及图文融合度来判断。假如在学生评价之前我再规定一下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从这个标准出发,适当考虑学生其他的特色进行综合考虑,那么可能评出的效果会更好些,更能体现出本课的特点。而集体交流的的作品自由展示阶段也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展示很多的作品,留下了一点遗憾。
四、示范性作品的展示:
学生因为基础不一样,因此常常有许多学生操作很快,而做好了之后就不知接下来做什么,为此我特地做了两个带有启发性的示范作品。在学生探索、交流好如何插入图片后学生在进行图片插入操作时,其实这个时候有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图片的插入,有的甚至很快就插好了两张图片,这个时候,我在大屏幕上播放了几张图片已经设置好的作品,学生看到上面的图片有的呈四周性环绕、有的呈紧密型环绕,有的衬于文字下方等。学生受到上面的作品的启发也会动手操作尝试把自己的图片也设置起来,从中可能会遇到问题,也可能会让“电脑小帮手”帮助解决问题,也可能询问老师或同学。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引到“图片的设置”这一环节,在学生的问题一一解决之后,可能有些学生又不知做什么了,这时,我又出示了一个美化好的作品,学生看到之后操作有多余时间的同学就可以把文章设置的漂亮一点,比如:文字颜色、字体、字型修改一下,插入一个艺术字等等。这样基础好的同学不仅可以进行图片的插入和设置,还会根据我播放的示范性作品进行其他的操作,而且节奏也比其他同学快一步,不会因为已经操作完成而无所事事,而同时基础比较差的同学会根据交流和演示及“电脑小帮手”的帮忙而至少完成基本的任务。这样在无意识中,就进行着分层教学。在最后的作品演示阶段,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学生不仅图片已经插入并设置好了,还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美化,比如:文字变的漂亮了,题目变成艺术字了等等。
除了以上四点,觉得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时间用的太长等等。希望大家多多给我提出意见,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