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天地 > 小学科学 > 科学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找拱形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1219  字体大小: 【】 【】【

《找拱形》教学反思

01今天下午,我分别给六1,六2,六3。三个班级上《找拱形》。
这节课,我总共将其为分成4大部分。
1,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去寻找我们周围那些地方(建筑)运用到了拱形结构。
从实际效果角度来看,学生的能够非常好的将到找出生活中的拱形结构。此外,学生对于拱形将力进行分散的受力特征已经具有非常深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在六二,六三,班上课时一开始上课学生很快举例生活中拱形的例子。此外,他们很快将到“安全帽”“锅盖”半个乒乓球等也都算是拱形。当我听到这些发言时,我想,此时学生在课前对于本堂课的上课内容预先看过,这对学生来讲是个好习惯。可是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安全帽”“锅盖”“半个乒乓求”也算是拱形。因此,对待这些学生的回答,我不给予肯定或者否定,只是说:能够提出这种独到的想法、观点非常了不起,能否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此时,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而楞了,而有1个学生开始联系拱形的特征说:当他受力的时候也象拱形那样将把力分散到边上去。
的确,这是一个所有不同拱形的共同特征,象半个乒乓球那样的圆顶形也是特殊的拱形。但是如何帮助全班至少大部分的学生完善对拱形的认识,形成圆顶形是特殊的拱形这一 概念呢。我开始了第二部分教学
2,这部分是本堂课的一个重点。一开始,如何让学生将圆顶形与上节课的纸拱产生联系呢?
我利用上节课所使用过的所有纸拱,在一个双面胶纸圈内做成一个圆顶。当学生看到:随着纸拱添加数的增加变成了一个园顶结构时,各个惊讶的举起手来要汇报发现。回想这个过程,我感觉效果不错。因为利用这个活动,在教师无声中帮助学生了解了圆顶结构与拱形结构的联系为后部的探究圆顶结构的承重能力做铺垫。
接下来,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当拱形变成圆顶形结构的承重量的变化时候,我将三个二分之一的乒乓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去感受下它的承受力。当我发布任务时,我突然发现其实这部分还可以这么上:让学生小组利用纸条制作一个圆顶形,让学生将圆顶的承重量与单单一个拱的承重量进行比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圆顶承重量的变化,体验发现的快乐;而且,这个过程是在比较有秩序的环境中进行的。可如今事实是:当我把三个圆顶乒乓发给各个小组时,他们闹开了,他们将所有的“家当”都放上去了。这个过程虽然学生感受到了圆顶能够承受很大的重,可是学生却没有体验到变成圆顶后承重量与原先拱条的变化。
从整体上讲,这堂课的设计,以及各个环节自我感觉没问题。但是,在细节方面还需要改进。
如:一,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还需要进行思考,寻找一种最恰当的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有所发现并建立起概念.
二,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握
三,教师的语言:总感觉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语言过于随便。看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宁可放慢过程,让自己更多在脑海里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简洁明了。同时自己的话要让学生听的懂,而自己也听的懂学生的意思。

02上这一课,感觉很累,累得原因是课的难点很难突破:从拱形中去找圆顶形和球形承载压力的特点。课上下来,感觉是教师在作传授性的教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反而变得笨了。印证了刚刚在办公室同事间讨论的一个话题:“老师是怎么样将孩子教笨的”。
到现在我还是理解不通学生为什么很难将拱形与球形和圆顶形拉上关系,或者为什么总是将拱形和圆顶形和球形混为一谈。初步推测应该出在教师的引导和定位上,到底这里的教学要给孩子定位到什么程度,这是我比较模糊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总是被学生拉着鼻子走。其实圆顶形也好都是有无数个拱形组合而成,而因为各个拱足又形成了底部的圆,使得拱足很难再产成对外的推力,所以圆顶形的抗弯曲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很多,半个乒乓球承受重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会引导不过来,可能旁观者比较清楚吧?可是常规课堂我们又有多少是清者清呢?
对于生物中的拱形的教学一会拱形,一会儿又是圆顶形,一会儿又是球形,搞得更是晕头转向。其实想想都是拱形啊,只不过圆顶形和球形是拱形的“变种”罢了,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