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天地 > 小学科学 > 科学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抵抗弯曲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824  字体大小: 【】 【】【

《抵抗弯曲》教学反思

《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的方法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学生在实验中逐步学会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的实验之前,我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能减少误差。经过讨论,有学生说:“纸放在两个盒子上面做成桥的样子,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有学生补充说:“垫圈要放在不同厚度纸的相同位置(纸的中间),最好把垫圈叠起来。”学生的回答正是解决了控制变量的好办法(两个盒子之间的架空距离应保持不变;垫圈放在同一位置)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用四张不同厚度的纸进行实验,边实验边观察记录。实验结束后,学生对记录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并交流。然后学生汇报交流:有些组的预测数据和实测数据比较接近,有些组相差悬殊。于是,我让相差悬殊的组自己找原因,然后重新实验,不断追求实验的科学、严谨。最后,学生总结初步发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随之增强。接下去怎样根据记录数据绘制曲线图,学生有点束手无策了。我提示了一下:先在图上画好关键点,然后把点连起来就可以了。接着,我让学生观看桥梁中的横梁,并说说横梁起什么作用?再找一找教室内的横梁,说说横梁的横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横梁都是立放而不是横放的?” 最后,请一个学生上来试着横弯和竖弯米尺有什么感觉?学生很容易地明白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从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掌握得较好,这与课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有关。但在学生实际实验中,仍然有不足的地方。(有些组放的时候垫圈放歪了,纸还没有碰到底部前就倒了,有些组就采纳了这个数据。)

《抵抗弯曲》是科教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对纸的抵抗弯曲的能力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用推理和实验认识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感观,引出问题。利用多媒体和简易房屋结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明确房屋、桥梁等结构的主要部件是竖着的柱子和横着的横梁组成。
2.建立公正、科学、直观的实验。科学课标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向科学家那样进行公正、科学、直观的实验,从实验设计开始就要求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考虑,包括实验的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条件的控制都给出时间进行充分讨论研究,再实施实验计划。实验的结论也力求通过量化分析,通过直观的数据对比展开有力的说明,最终得出结论。
3.遵循学生科学发展的规律。学生必竟不是科学家,他们的探究活动需要教师适度的指导与扶持。因此在教学中,在探究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时,我先帮学生提出拿宽度不同的两种纸指导学生进行比对实验并提出相关问题,只要让学生明确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变量。当学生从中获得经验后便放手让他们自己进行探索。特别是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时,就可以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实验探究。
4.注意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怕挫折,为寻求真理契而不舍的精神。我觉得作为六年级学生,让他们学会通过数据分析总结结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去观察实验数据,以加强感受,突显出数据的变化趋势,这样让全体学生达成共识,效果会更好。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