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天地 > 小学科学 > 科学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运动与摩擦力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1219  字体大小: 【】 【】【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
反思一:
利用实验来发现摩擦力的规律,实验前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实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实验手段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实验的结果不精确。以至于不能归纳出科学规律就很成问题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操作不熟练和实验的测力计不精确。怎样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变课堂生成为教学资源,组织好高效率的分组实验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反思二:
这节课是我在参加县里选拔农村优质课报市里评比时上的。下面我就谈谈上完这节课的一点思考。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与力》单元第5课,从本课起,单元的探究活动转入对摩擦力的研究,共有三个活动:

1、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通过在桌子上拖动手掌等方法感知摩擦力,通过测量物体刚刚能运动起来需要的力来感知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由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来检验推测。
3、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感知摩擦力以后让学生知道摩擦力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它们的大小有时还不同,因而引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只要求学生达到了解水平,重点是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
由于五年级学生在《生物与环境》单元中已经对“对比实验”有了较多的认识,基本能够自主设计对比实验。本课实验操作较简单,学生也很容易得出结论,但离我最初的定位“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精神”还有一定的距离。上完本堂课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目标基本达到,就是还没那么有‘味’”。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导入部分我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把手放在桌面使劲往前推,学生感受到有一股力量阻碍着他的手前进,并且这种力的方向是和前进的方向相反的,从而使学生建立“摩擦力”这一概念,从而达到“感性——理性”的上升。
2、在学生了解了“摩擦力”这一概念后,我就顺势提问“你觉得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为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给小组一分钟的时间讨论,讨论后学生能根据已有经验说出几个因素,但显得有点困难(这也是我在学校和学区里的选拔赛时未遇到过的问题,这也同时提醒我需要不断加强教学机智的运用)。
3、在小组实验过程中提示拉动物体时使它运动的速度一样快时能保持摩擦力的大小不便并提示学生作好分工。学生能从实验中快速地得出实验结果。但 “培养学生科学实证精神”却没有充分融入到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在学生完成实验一后的交流反思中,由于时间关系我并没有充分关注到这一情感目标,不禁思考对于情感态度这种隐含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如何展开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思考。
上了这节课,我发现了自身很多的不足,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多读教材,深入学习编者意图。结合学生基本特点,创造性的去解读教材。
       2、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关注课堂中的细节。
       3、善用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创设弹性空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5、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反思三:
1、两种设计,两种效果。《运动与摩擦力(一)》一课,教材上涉及了二个学习内容: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内容之间有一定的结构联系。我从学生的学习经验——“用橡皮擦擦字”入手引出摩擦现象,再设计将手按在桌面上拖动和离开桌面拖动两个体会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并且知道摩擦力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们的大小有时不同,因而引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问题。在第一次试教中,我让每组学生对三个因素都经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交流展示——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结果花了30分钟左右的时间才完成课时内容,课后反思:三个因素看起来学生都研究了,但费时不少,若要在一课时内完成,每个实验可能都成了蜻蜓点水。我想:何不让学生自己来选择其中的一个因素进行重点设计、交流、实验。这样学生学会了其中一种,触类旁通,在交流过程中领会了其它两种(为课后完成打下基础),同时在课堂上没有出现无人研究的因素,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考虑更为周全,更有深度,尤其是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不同条件的控制研究。通过第二次的教学,学生对对比实验的方法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2、根据实际准备活动材料,保障探究活动顺利进行。我在准备这节课时,我尽量从生活中寻找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这一方面希望学生能发现科学活动的许多材料都能从生活中获得,“科学从生活中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科学素材随处可见,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浓厚兴趣。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学生们想出的办法绝大多数都能够得以实施,从而为学生们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3、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合作性学习是新课程十分强调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的学习,更多的是活动开展,要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根据不同推测意见来分组,按不同研究方案进行实验,包括材料的选择,研究途径、方法、手段的选择等,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乐于合作和交流,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愉快,认真听取他人意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服他人。在教学中我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同学的见解,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强化了合作意识,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