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天地 > 小学科学 > 科学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945  字体大小: 【】 【】【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教学反思
反思一:
古冶区实验小学 穆德惠
在我区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本课选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单元)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把它分为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生食和熟食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探究。(一)静态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感知食物生和熟的区别;(二)动态观察玉米加热变成爆米花的过程,探究食物由生到熟过程中的无穷乐趣。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激趣引入是前提
在本课教学的引入中,为了创设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丰富多彩的食物画面引入,让学生在讨论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的同时,轻松地走进课堂教学。

二、充分感知是基础
让学生体会食物生熟的变化必须要有充分、足够的材料,在这节课中我就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如:生的马铃薯和熟的马铃薯、碘酒、生的玉米粒、煮玉米的材料和烤玉米的材料,引导学生用多感官进行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

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关键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科学,在体验中学习科学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索,通过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亲历探究的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只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发现,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比如知识结构)强加给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从事各种学习活动。在亲历探究活动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又可以在不同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

另外我觉得这节课有几个地方是把握的不太好的,如:
1、学生在进行煮玉米和烤玉米的时候,有好几个酒精灯点不着,我没有进行课前的材料检查,应该进行检讨。
2、用铁匙直接放在酒精灯上烤速度太快、容易烤焦,还需去寻找更合适的材料。


反思二:
       在上星期二(5月15日)与于城小学的联校科学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一课。本课选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食物单元)的第4课。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本课在教材中起主导地位,通过研究“吃”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从每天经历的活动出发,展开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关注身边的科学,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经历科学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在处理本课的教材时,我把它分为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生食和熟食的了解,让学生了解我们常见的可以生吃的食物和必须熟吃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生吃和熟吃的原因;第二部分:生、熟探究。(一)静态比较生熟马铃薯的不同,感知食物生和熟的区别;(二)动态观察玉米加热变成爆米花的过程,探究食物由生到熟过程中的无穷乐趣。
       反思自己的整堂课,总体感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留有悬念,激发兴趣。
       此次上课时借班上课,课前没有让学生对所要教的内容进行预习,因此在课堂上每一个环节的出现对学生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充满了悬念和刺激。当一个探究活动完成以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在想老师下一步会让我们干什么呢?这样他们就有了内驱力,学生整堂课都表现出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中。所以我想,我们的科学课若能让学生在充满期待中进行教学,那必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心准备材料,使教学更优化
       在课堂上,我为每组准备了两根牙签,并让学生用牙签戳起马铃薯片进行品尝,是因为担心学生用小刀切了马铃薯片后马上放到嘴里去尝,比较危险;玉米颗粒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因为担心太小的玉米会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在去超市购买时,精挑细选地花了10多分钟,结果在家试验时发现小的不一定爆出来小,算是白忙了一场。
三、关注教学细节,使指导更有效
如如何使用酒精灯,这些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下功夫很有必要。本次酒精灯的使用是从原来由教师控制转向学生分组操作,如果不加操作指导,很有可能出现意外事故。试想一下,每节课在操作中都能如此引导的话,日后学生操作时将会更顺手,即便是遇到突发事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四、切合实际,合理安排活动
       本课教学中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合理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与之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
       如,在让学生说说玉米由生变熟的方法时,学生会想到很多方法:煮、炸、蒸、炖、烤、煎等,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灵活地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探究活动。例如本课教学,我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要在 40分钟时间内去完成大约2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煮熟的玉米,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我就选择用火烤实验,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充满趣味,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都乐于做火烤实验,学生可以说是的欲罢不能。
       当然,这节课值得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每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如何衔接的更加自然,烧烫的勺子如何摆放等等。


反思三:
1:忠于教材与改编教材的程度把握?
本课设计对原教材的安排做了一定的改动,总体原则是在忠于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但是对教师们来说,很难把握“忠”的程度。

2:遇到实验的特殊情况如何解决?如本课的煮生玉米粒。
原教材的一个难点是:把生玉米粒煮熟要花很多的时间,要在一节课内完成不太合理。对于此种类似情况该如何解决?值得探讨。

3:探究的完整性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关系?
科学课活动多,活动是探究的载体,而探究需要有它的完整性,这就与课堂的有限时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何处理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反思四:
       在学生实验时,我注重了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如何不使土豆烤焦等。这些虽不是本课的重点,但在这些细节问题上下工夫很有必要。每节课都能如此引导的话,日后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维将会更缜密,方案将会更周详,操作将会更顺手,即便是遇到突发事件也不至于手忙脚乱。

       本课教学中我还灵活地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合理安排实验活动,选择不同探究方式,让学生进行与之相应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在让学生说说土豆由生变熟的方法时,学生会想到很多方法。我预设了两个实验方法,即水煮和火烤。在这种情况下,我灵活地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探究活动,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为学生准备尽可能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历尽可能多的实验。因此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分组做,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实验方法进行观察,在小组选择实验时,火烤实验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都乐于做火烤实验。这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的,既然学生选择了火烤实验,那么水煮实验由我简单地讲解,学生做火烤实验,这样也达到了学生的探究目的。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