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天地 > 小学科学 > 科学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1131  字体大小: 【】 【】【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反思
反思一:
作者:甜甜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一课是学生在学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之后,再来学习了解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从“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耳朵听到这些声音”,引出疑问:“人耳是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的呢?”,“耳聋的人是不是一定无法感知声音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并讨论得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及“失聪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帮助耳聋的人,培养学生的爱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为什么有的失聪的人带助听器能听到声音,有的却不能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课本上的“想想做做,”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会到“骨能传导声音”。而后,他们主动讨论,利用这一原理想出了很多帮助非神经性耳聋的人感知声音的办法,然后教师介绍“贝多芬耳聋后感知乐曲”及春节晚会聋哑人排练“千手观音”时感知乐曲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带领学生学习“双耳效应”。
  我对本节课最满意的是: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到“骨传导”这一教学进程中层层深入,丝丝入扣,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当学生自己成功地获得“骨传导”这一知识后,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一知识运用来帮助残疾人。整个过程达到了课程目标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
  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双耳效应”的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欠缺,未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立体声”,可能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办法,比如播放录像或多媒体教室放DVD试音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立体声”,以加深学生的了解 。

反思二:
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但在准备实验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起先我在小店里买了一些气球,回到学校尝试把一个气球套在烧杯口,却发现这种气球很难展开。好不容易套上去了,一碰气球皮却撕裂了。后来换了一个小口瓶,扎好气球后上面放好沙子,然而振动的音叉放上去看不见沙子跳动,也就是“鼓膜”振动不明显。是什么原因呢?经过思考发现,这种气球比较厚,因此影响了实验效果。后又出去买了较薄的那种气球,这种气球蒙上瓶口后,实验效果不错,虽然不是我想象中那么明显,但总算有些振动的迹象了。
课上,与上一课一样,学生的小组实验并不是全都成功的。我又利用实物投影做了演示实验,结果效果让我意外惊喜。在实物投影的放大下,气球皮上沙子跳动的很是厉害,气球皮在振动音叉的影响下,振动的对比很是明显,实验取得了成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