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天地 > 小学科学 > 科学反思 > 详细内容
[反思]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发布时间:2009/7/5  阅读次数:1269  字体大小: 【】 【】【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反思
反思一:
1.如何判断物质的饱和。食盐溶解时,由于里面有一些杂质,因此即使很少的量溶解后杯底也存有一些沉淀。在加入两份、三份后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就给学生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造成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实验前,可给学生一个直观的示范,把两杯溶液(一杯是杂质沉淀,一杯是饱和状态)呈现给大家,让学生在实验中有个判断的标准。
2.气体的溶解。上课时我用的是雪碧,水中的气泡很明显,上升也很明显,在用注射器演示减小压力(往外抽)时,可以看见会产生更多更大的气泡网上升,但在演示增大压力(往内推)时,第一课第二课还是比较明显的,里面的气泡大多数消失了,在第三个班上演示时,效果就不那么明显了,我只能加以解说把学生的注意引到气泡变少上来。思考原因,可能因为做实验的那瓶雪碧后来气体跑了不少,从而影响了实验效果。


反思二:
本节内容的学习上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模式。
       首先,提出问题:所有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在水相同的情况下,溶解的能力是不是相同的?即所溶解的量是不是一样多?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有的说“相同”有的说“不相同”,此时就趁热打铁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猜测,然后教师在学生的方案中选择最有效最省时的方法进行操作,即“在20毫升的水中不停的加入小苏打和食盐,直到不能溶解为止看哪一杯水溶解的物质多还是一样多”。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操作,学生就观察并做好纪录,师生相互配合学生体现了很高的积极性。最后得出实验结论食盐的溶解量比小苏打多,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相同的。在这次教学中由猜想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感觉到自主性得到体现,教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纪录实现了师生互动,最终共同得出实验结论。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科学课堂的生动和趣味性的提高。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