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 |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二00六年我参加了八道江区进修学校组 织的“语文学科带头人”评选活动。我的参赛 课是《圆明园的毁灭》。 上午结束讲课后,脑中便不停地回放着课 上的情景。认真反思这节课,我想到了许多。 如:问题提出后,如果再多给学生一些表达的 时间和机会,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可能会更透; 在学习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如能多请几 位学生朗读,一定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感 受与体验等。如果说这节课还有点滴优点的话 ,我想那要归功于沿江小学四年二班那些可爱 的孩子们。他们的表现首先消除了我的疑虑与 担忧,让我更加自信。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 围,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真正成为 学习的主人。记得在引导学生想象圆明园昔日 景观时,学生非常感兴趣,积极地与同桌交流 ,有个学生还甚至回答:我仿佛听到了潺潺的 流水声,看到了狮子林茂密的树林。在问学生 :“假如此时此刻你就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中, 你会想些什么?”时,有个学生饱含感情地说 :“我非常痛恨那些侵略者,他们在我们的国 家肆意胡为;我也痛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他 们──,我现在一定发愤学习,等到有一天─ ─”言为心声,我想如果以后这个学生有机会 到圆明园一游,一定不会忘记曾经上过的这一 课,以及自己发自内心的感慨。对了,课上还 有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正课完成后,有个小 男孩轻声问我,课件中的图片和音乐是怎么制 作并呈现的。这让我突然感受到,我们的学生 对现代科技了解得还比较少,虽然多数学校开 设了计算机课,但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还有待思考。 通过这节课我还体会到新课程对教师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 了解、对教学环节的安排等,有太多的内容需 要把握。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教师间 的合作和同伴互助。在一节优质课的背后,每 一个看似平常的提问;每一笔看似不经意的板 书,不知要凝聚多少老师的汗水和智慧。 其实细细想来,作为一名教师,乃至世界 上的任何一个人,平常的日子是最多的。如果 每名教师在日常的每节课中,都能精雕细琢, 那才是难能可贵的。即使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 对每一节课精雕细琢,但如果我们能真正领会 新课标精神,潜心钻研教材,并把每一名学生 当成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课,虽不 是一道精美的大餐,却也算得上是一盘可口的 居家小菜了。 这些,便是我这节课所想到的,也是我今 后努力的方向!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它的 教学主要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 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历史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 住这一国耻,增强他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并 且能背诵课文。而通过朗读、学习,想象当年 圆明园的辉煌景观,了解它毁灭的经过,激发 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是这一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 第一课时总体上就一个“读”字,让学生反复 读通读顺文章,并且能在流利地读后说出自己 的一些感受。经过读这一个阶段,学生对于课 文能做一个整体的感知,因此都有话可说。由 于第一课时所打下的基础,到上第二课时时就 方便多了。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 ,感受圆明园惜日的辉煌历史。在这一部分我 主要是通过在朗读的基础上加上图文结合的方 法来让学生了解、感悟。当同学们对祖国的壮 丽山河发出由衷的赞叹时,我顺势引出圆明园 的毁灭这一部分。同样的,也是运用朗读重点 句子和出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一国耻, 同学们通过朗读和观看录象,对于圆明园的毁 灭基本能产生较大的感触,并且对于侵略军的 可耻行为纷纷表示愤怒。接着,我问道:“从 当时的璀璨文化,到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课文 插图上的几段残垣断壁。回首历史,让我们扼 腕叹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假如 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点什么? ”从中引导学生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他 们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最后,我提出要求:让 我们回到刚才同学们都感受颇深的句子上,进 行对比读,再一次的见证圆明园由辉煌到毁灭 的转变。整一节课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 通过这一次的教学,我明白到了“读”在 语文课真正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上师 生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交流的,只要读通读顺 ,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可想。这是最大的收 获。今后我将继续在课堂上遵循“以读为本, 以读导学”的新课堂理念。同时为了激起学生 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我还会尽力地根据课文的 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分角色 读、评读、竞赛读、仿读、表演读等。其中评 读是让学生对教师或同学的朗读内容作出评价 ,指出优点或不足之处。既评朗读的情感,又 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自评或他评中找到朗读 的感觉,逐步形成良好的朗读意识。在朗读技 巧上,我还应该作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知道重 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 达意的需要而变化。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 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 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 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 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 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 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 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 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 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 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 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 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 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 ?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 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 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 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仇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 东西撕毁给人看。”通过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 ,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 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 。 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课文 第二部分内容教学的成功可为“毁灭”部分的 教学埋下伏笔,以爱激恨,达到使教学结构优 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这段的教学以 读为主,在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圆明园之大,之 美,在读中学生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豪的情感 。在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 的皇家园林。在内容的处理上,我力求做到详 略得当。如第三小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我 引导反复朗读,因此,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景观 之美,还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 能。而二──五句中涉及到的具体的景物很多 ,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 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在这儿的教学中,我就抓 住一个问题:“圆明园中只有这些景物吗?你 从哪儿看出来的?” 课文最后部分内容教学是本课教学的最亮 点,也是整个教学的高潮。在前面几个板块的 铺垫和渲染的基础上,学生对圆明园的美丽已 经有深刻的体验,而这样美得让人心碎的东西 却被无情毁灭,学生一直被“压抑”的情感, 终于有了喷发的机会。放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圆 明园的录象时,由于气氛压抑,学生感觉时间 比实际时间要长。这时候,我指出这只是短短 的半分钟,请他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 钟。当学生得知这场大火有足足8640个半 分钟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时间 怎么会这样长啊!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会有多少 东西化为灰烬啊!此时,学生就有了一种痛彻 心扉的感觉。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 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 情动于中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 ,飞泻而下。最后,让他们面对残垣断壁说一 段话,学生就有了千言万语要倾吐,课堂教学 达到高潮。 《圆明园的毁灭》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 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 。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写有关 圆明园毁灭的一首小诗,数量众多的图片,词 条,以课件的形式,以老师讲述的方式一一出 现──所有这些材料,它们有韵律,有层次地 聚集在一起,再加上师生生成性的活动,这课 文就被吹进了生命的灵气──有了血肉,于是 它变得灵动起来。 在使用补充材料的时候,我始终牢记一点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源于文本而非节外 生枝,基于需要而非生吞活剥。课外读物成为 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载体,而贯穿课内与课外 的是情感,是对圆明园的深沉的爱。 这节课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把抽象的 东西化为具体。如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 ,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抽象概念。为了 让学生有个具体的感知,我把圆明园的大小与 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大小作比较。另外,如请他 们换算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半分钟,给他们心灵 的震撼。 这节课中的难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刻骨铭心 的国耻。做句式练习“大火将化为灰烬,大火将为灰烬”,在学生说出大火将 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化为了灰烬,大火将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时 ,学生看到的仅仅是表面层次上的毁灭,我应 该还要再深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所饱含的深意 :大火还将中华民族的尊严化为了灰烬。 这节课中我做得不够的地方是没让学生更 多地与文本接触,学生读得不够多。怎样利用 课堂中的40分钟,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 接触文本,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时 ,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抓住文中描写五壮士 神态、语言和动作的句子谈体会,再跟学习小 组的同学交流,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 ,同学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先小组讨论、交 流,再全班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点拨。引导学 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在教 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采用了引入式教学方法, 没有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没有把学习的主动 权交给学生,因而花了不少时间。第三自然段 的教学只要用一句话过渡就好了,不要花那么 多时间。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我还是放 得不够,我应该从第二自然段的扶到第四、五 自然段的放,扶放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节约 时间。朗读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应该变换读的 方法,如引读法、比较式朗读法等。在今后的 教学中,我要多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居于主体 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生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 最后关头,五壮士为什么不继续用石头砸?如 果石头没了,还可以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这样 还可以多杀几个敌人,为什么要选择跳崖呢? 在学生看来,与敌人同归于尽才能称得上 是壮士,而选择跳崖好象并不“壮”。我认为 这个问题值得大家研究。因为我在以前的教学 中,从来都没有学生提出过这个问题。也就是 大家对英雄们的壮举从来都没有怀疑过。既然 今天大家对英雄们的壮举产生了怀疑,何不让 孩子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来说说跳崖好还是同 归于尽好? 我觉得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9月24日,驻扎在龙门庄、管头、界安 等据点的日寇和伪军约三千五百多人,在飞机 大炮的掩护下,分九路同时攻打狼牙山。当时 隐蔽在狼牙山的我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有四万 多人,情况十分危急。一团团长邱蔚接报后, 决定连夜将机关和群众转移出去,只留下七连 的一个班在山上坚守,拖住敌人,为这次转移 赢得时间。七连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 了六班,六班只剩下五个人。战士们击退了敌 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把敌人引上了三面都 是悬崖的狼牙山顶峰。敌人再也没有退路了。 五位战士此时才选择了跳崖。你认为他们为什 么要这样做呢? 有同学说:“此时他们已经把敌人引上了 绝路,敌人是上得来下不去,战士们已经没必 要和他们搏斗了。”有同学说:“跳崖,还有 一丝生的希望。万一跳在水里或被什么东西挂 住呢。”有同学说:“我从课文书中知道,葛 振林和宋学义真的被挂在树枝上,被群众救下 后,历经千辛万苦,又回到了部队。”此时,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是啊,五位战士,拖住了三千五百多人, 打死打伤了不计其数的敌人。掩护了四万多人 的转移。你能说他们的行为不雄壮吗?任务完 成了,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他们毅然选择了 跳崖,你能说他们的行为不雄壮吗?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事件战 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 ,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在 课前预习好课文,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该影片, 再现当时的情景,课下搜集有关狼牙山五壮士 的材料来加深理解,使得学生在课前有了较充 分的准备,更便于理解教材。本单元的训练重 点是快速阅读课文。课后思考·练习第四题“ 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作为重 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从这道题可以 看出需要让学生学会详写与略写。 所以在教学时让学生划出五壮士的神态、 动作、语言的词语理解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 ,让学生理解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所表达 的效果,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 思维,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情绪高昂。学生不 仅掌握了知识,还懂得了词语所表达的效果。 最后再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学生很容易读出 激情。尤其是五位壮士英勇跳崖的描写部分, 无须老师指导,学生的感情自然升华,达到很 好的教学效果。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 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 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 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 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 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 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 台湾美丽的风光,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其目的 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同时 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 的基调。在随后的自学悟情教学中,紧紧围绕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贯穿全文的主 线,深入领悟情感,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 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 旋律,挈领全文。虽然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 ,但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感情就 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出现时读法是不同 的。安排学生先读,然后老师激疑,形成悬念 ,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 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读议动情,抓住“怎 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 ,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 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 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 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 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 ,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 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 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 节的内容: 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 、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 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 “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 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 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 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 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 题,激发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