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园地 > 小学语文 > 语文反思 > 详细内容
【六上】第八单元反思
发布时间:2009/7/7  阅读次数:1263  字体大小: 【】 【】【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
山东省乳山市诸往中心小学 宫淑红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让我感到很遗憾的就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  
广东省肇庆市加美学校 余辉宇
  《伯牙绝弦》一课小学六年级上期唯一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仅有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上完这一节课的,我有很多收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与学生真诚对话是我在这堂课中的另一个收获。因为课前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使我能真正走进学生当中,课上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诵读、体验、对话、联想中,这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3  
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小学 蔡水娣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这回教学对我来说既是一回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
  为了讲好这篇课文,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我发现网上关于这课的资料并不多,大概别人也都在尝试吧。课后我准备把我的资料整理一下上传到相关的网站,供大家参考。
  大家看到了我在课上用的课件很粗糙,但是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己独立做的课件。我想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在课堂上学生们听得仔细,学的认真,读得有感情。同时被故事的内容所打动,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古文学习的方法,我觉得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月光曲》教学反思1  
重庆市高新区兰花小学 丁迎春
  《月光曲》一课是一篇难度较大,感情很难体会的一篇文章。课文里的曲子所包含的意思没有直接描写出来,而是通过盲姑娘和皮匠的联想而透露出《月光曲》的含义。要让学生感悟出《月光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重点是渗透一个美字。教学中力求做到讲究趣味性,在乐中求美,激发情感性,在情中求美,注意形象性,在赏中求美,启迪思想性在品中求美,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现出来。反复推敲品味语言美,正确朗读表达声韵美。拓展深入,敢于创造美。使课堂教学能从不同角度表现“教学活动的美”“教学内容的美”“教学方式的美”真正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通过教学唤起他们的美感,使学生能从语言文治文字中感悟自然美,社会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
  在教学这一篇课时,要注意创设情景氛围,激发情感,可让学生先听月光曲的片段,让学生谈感受。
  直奔课文重点,体会乐曲意境,让学生听音乐后勾画描写皮鞋匠听音乐联想的文字,反复朗读,反复体会,放多媒体月光下平静的海面,波光鳞鳞的海面,波涛澎湃的大海让学生体会这仅仅是景色的变化吗?兄妹俩为什么如此心潮澎湃?贝多芬此时为什么能创作出月光曲呢?让学生明白作曲根源与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心情分不开。在这里盲姑娘如此懂音乐,他们能产生共同的感觉是找到了知音。贝多芬触景生情创作了《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反思2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西塘桥镇元通小学 张跃娟
  《月光曲》一课,讲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是贝多芬见景生情、即兴创作曲子的描写。它的意境深邃,音乐语言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学中,我重视“感悟”,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感知,主动地领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月光曲的内容,反复地朗读和品味,并请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让学生闭目想像当时的情景,循着作者的描写,使文中的情景在学生的脑海中浮现。这时候,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许比老师的分析讲解还要丰富,还要迷人。当学生有点入境生情时,我让学生朗读品味,去想像大海的变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体内容,去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诗的意境。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月光曲的内容,再让学生想像当时的情景,学生们眼前的景象更加具体化了,紧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简笔画儿的形式画下来,此时学生兴趣很高,主动地去感知,主动地领悟,纷纷展示眼前出现的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是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上洒遍了银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大家通过展示、评议这三幅画儿画得怎样,为什么,来相互丰富对月光曲内容的理解。
  学生能读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过程中那种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气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了他们敏锐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月光曲》教学反思3  
山东省威海市古寨小学 田春静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内容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通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通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应该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写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心情,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应该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提高,以达到理想效果。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1  
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东坡学校 毛艳霞
  作为语文教师我知道教学时要时时关注插图,让文章的描写和插图结合起来,真正感受达芬奇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我要要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诠释应该是不确定的,如果教学中学生的感悟言之有理均要认可,并启发学生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去看蒙娜丽莎的微笑。
  我也尽力去做了。可是当这幅画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学生有些惊讶,接着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可是几个孩子起立后又得确实呆立,后来有几个学生开始发言开始描述画面,可是那语言依然有些贫乏,蒙娜丽莎的美丽与魅力已经在个别学生的描述中荡然无存,我知道在这方面的审美,学生还不具有。看来多方面教育学生还是必要的。好在看她的面部表情时孩子们又恢复了原有的状态。
  一课下来我觉得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待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有待于提到。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1  
湖北省宜昌市白沙小学 赵书梅
  我们常说: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将它越读越薄后,你才算是读透了,读进去了,读懂了。那么一篇文章也是这样,一篇长课文只有通过反复的读,每读一遍提炼一下,浓缩一点,这样在反复读后,也就将一篇长文读成短文了,或者是浓缩成了一段话、一句话、几个词了,才算是真真读懂了。
  今天教的《我的舞台》这课,在设计上就是采用多读。在每次读的时,给于具体的要求,逐渐浓缩,让条理逐渐清晰,中心逐渐明确出来。如在第一遍接触课文时,设计扫读课文,画出课文围绕那句话写得?明确作者的协作意图目的,即找出表达中心的句子。第二遍快速自由读时,弄清课文写了什么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第三遍边读边思考时,理清课文条理,弄清课文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填表。时间、舞台在哪儿、在干什么。第四遍默读时,深入感悟思想含义,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学艺吃苦耐劳的、艰辛的句子,抓关键、重点句学习、体会、感悟文章的中心。如学生抓住她随母亲演出时,挤在厚厚的幕布后面,憋闷得满头是汗等词语体会出她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评剧的浓厚兴趣,以及母亲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的感染后的执着追求,再就是结合她六岁时的拜师学艺的刻苦练习,感悟她对艺术的坚定信念,以及她踏实做人的品格。这样由课文表面内容到内涵思想上的逐渐深入理解。后来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学习后想象,我在舞台上我在舞台上慢慢长大,舞台如,。拓宽学生思维,进行说话、表达、想象训练,使课上得实在,落实学生能力,达到语文素养的提升。
  最后以学生谈学习后的启发、收获,升华思想情感,认识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阳关道,必须付出艰辛和心血的道理。

《我的舞台》教学反思2  
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通潭路小学 周 颖
  在教学本课时,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1]
  •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09/12/26 14:33:24] IP:[123.155.242.6*]
  • 什么嘛!!!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