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园地 > 小学语文 > 语文反思 > 详细内容
【四下】第三单元反思
发布时间:2009/7/8  阅读次数:508  字体大小: 【】 【】【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 孙桂芬
  第四届“东兴杯”教学大赛已经落下帷幕,回想自己历经说课、初赛、决赛的过程,无一例外都使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从心底有这样的感受:感谢“东兴杯”,感谢这次不同以往的教学大赛。
   《自然之道》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啄咬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虽然“我们”拯救了一些幼龟,但仍然感到十分震惊和后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现对自己本课教学设计评析如下:
一、由情景进入文本
   为了突出重点,充分展开学生的自主探究,从根本上摆脱冗长的情节分析和烦琐的提问应答。我从谈话导入:
   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结伴来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那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了?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并随机板书:
   嘲鸫 幼龟 救 食肉鸟 群龟
   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我们”在岛上都看到什么情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初步了解概括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感悟过程。这种感悟,不是纯知识性的感知,它包括对文字符号以及文字符号所承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织的方式方法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整体感知和领悟。其中“感”是对语言的直接接触和感受,整体性和形象性是其基本特征;“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阅读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深层把握和领悟,思想性和情感性是其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段: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到:“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其中向导的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我从引导学生理解“若无其事”的词义入手,进而体会向导所说的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哪样的呢?初步体会向导说这番话的意思。当课文学习到后面的内容,即向导和作者以及同伴们奋力拯救幼龟后,带着震惊与深深地自责再回读向导说的话,相信此时学生的感悟会更加深刻,从而更好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学习到课文第7自然段时,在统领问题“面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我和同伴以及向导有是怎样表现的?”提出后,学生很自然地就进入到“我们奋力拯救幼龟”的情景中去,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摘”、“抓”、“放”、“奔”“奔跑”等一系列动词,随后又运用对比句,即:
   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我们的向导摘下棒球帽,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吧。
   引导学生理解“我们”当时那种万分焦急的心情,为学生想象做好铺垫。
三、想象能力的培养
   文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本会留下较多的空白,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借助“文本”的“留白”而展开想象的超文本阅读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课文的第7自然段中有这样的内容:
   “天啊!”我听见同伴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这时,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在播放一段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穴爬出的视频后,画面定格在众多幼龟爬向大海,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学生成功地对文本进行补充,使得群鸟叼食龟群的画面在学生的想象中更具震撼力,更让人感受到违背自然规律带来的恶果是无法弥补的。从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课文的空白处成了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是一门艺术,要上好一节课,就要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设计进行“精雕细刻”,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杂谈
【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学校 吴建华】
〖走向真实的语文课堂〗
   发挥网络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超越时空以及资源共享等优势,创建了一具良好的综合性学习环境。教师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处理大量信息,重新整合与主动建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黄河的资料,课上首先通过“网上邻居”的方式交流有关信息,接着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和“黄河变化的原因”为问题组织学生通过读课文并整合多方信息,和学生协商,引导合作,分别以“保卫黄河”、“治理黄河”、“黄河小史”为题尝试制作网页,然后发送到学校网站,互相交流点评。整节课以网络学习为核心,让学生在虚拟的活动中收集资料,讨论合作,制作网页,交流欣赏,从而体验合作和成功的喜悦。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 吴蓉梅】
〖“两自一归纳”教学模式研究的几个突破口〗
   对教材的开掘角度要创新。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首先引导学生正向思维。即黄河是怎样发生变化的,黄河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接着引导学生反向思维: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然而,现在我们称它为祸河,说它是中华民族的忧患,这样的说法对黄河公平吗?为什么?经过仔细研读课文,不难发现,黄河演变成今天的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类为了生存,大量地开垦放牧,毁坏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一来,黄河中的泥沙日益增多,黄河的河床也就逐年升高,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学生越读越觉得称黄河为祸河是不公平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这样多角度地开掘课文,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将大有裨益。

《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小学部 张威娜
   正像杨主任说的那样:如果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就更好了。结合王晓梅老师和杨华瑞老师的意见,我觉得同志们说得很对,个别问题的设计模糊,而且课堂上还要注意师生的情绪的交流。
   看来,课堂教学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永远都是一个新的课题,永远充满着挑战!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杂谈
【浙江省桐乡市茅盾实验小学 姚新娟】
〖课堂温度〗
   科学课上,孩子们享受着智力冲浪的乐趣,从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验一验中感受着科学学习的无穷魅力。“你们知道里面的线路是怎样连接的吗?”教师一问,学生便想开了,有的说是一与二相连,有的说是二与三相连,有的干脆说拆开来看看……那积极参与的气氛,就像这暖暖的春意一样怡人。
   如果我们语文课也能让孩子们如此投入,那就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大的快乐了。由此,我想到课堂气氛应该是有温度的,教师满腔热情地启发点拨,学生兴致盎然地读书交流,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互动和谐,思想火花迸发。
   《大自然的启示》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该课文不光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知识,使我们明白了大自然中的生物是我们人类的老师,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物为我们人类带来了智慧,从鸟儿飞行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从车前草身上得到启示,设计建造了螺旋型的楼房……而且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也启迪着孩子们的智慧。如果学习就此打住了,那么这课堂温度就不可能再上升了。就像是一壶水正在加热过程中,水已开始微微发热,但是如果停止加温,水反而会逐渐变冷。于是,我又读了一则课外的“大自然的启示”,不过听后要让孩子说说人们从谁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孩子欣然同意,那洋溢的喜悦之情,就像春天里最美的桃花。一听完,学生就争相回答:“人们从响尾蛇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仿生红外线和空对空响尾蛇导弹。”看,孩子听得多认真,学生们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这个做老师的,这时的课堂在升温啊!我又稍稍添了把火,尽量让水沸腾起来:“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用我们的大脑去思考,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吧,‘大自然的启示’可说是无处不在啊!”出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表格,让学生自己来学习。
   虽然课堂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完成,但这课堂余温还在――回家后,学生通过上网或看书,都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还一个劲地说:“这样的作业好!有劲!”作为老师的我,心想:能让学生乐于学习,这便是语文课堂学习的最佳温度了吧!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