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 |
《燕子》教学反思
1、江苏杨中市西来中心小学 王明华
《燕子》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郑振铎的作品,通过描绘燕子的外形、飞行和停歇,赞美了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勃勃生机。这篇文章应该说中国散文的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写的“神”了。
一上课,我清唱学生非常喜欢的歌曲《小燕子》,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走进《燕子》。
课文第一段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写得简洁明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燕子的特点,再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学生很快找到了它的特点,但朗读时只注意燕子的活泼机灵,没能读出味道,读出燕子的可爱。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带着自己对燕子的喜爱之情去读课文,情真意切,自然能读好课文。
课文的第二段写了美丽的春景,写得真是相当相当的好。教学中,我设置了一个情景: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再出示老师写的一段文章,也是描写这些景物的,不过写得比较简洁,然后让学生比较。学生认为书上写得好,我不服,要求学生讲出充分的理由来说服我,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情趣高涨,学得非常投入。通过交流,学生体会到文中谴词造句的精妙。再指导朗读,学生自然能读出美感来。
设置情景,一遍遍地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美读,他们很有兴趣。也许这就是哲学家休姆所说的“习惯性期待”吧,当孩子们期待的是与以前不一样的学习方法时,他们立刻会产生想要弄明白的心理,从而也就产生学习兴趣。这样我想到我们老师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不停地玩玩魔术,这样会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2、广东省广州市农林下路小学 蔡婉玲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定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我在教《燕子》一课时,是这样解题开讲的——
师:我知道咱们班上有几位女同学名字中有“燕”字。
(学生在底下高兴地报出了名字)
师:大家知道她们为何用“燕”作名字吗?
生:我想是因为燕子很美丽。
生:因为燕子非常活泼可爱。
生:因为燕子是一种益鸟,也是人类的朋友,大家都很喜欢燕子。
师:由此可见,人们非常喜欢燕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燕子》这篇课文,看看郑振铎先生笔下的燕子能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说到底,教学设计毕竟只是教师在课前的一种单向预测与规划,无法绝对符合实际进展情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而必须灵活自如地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做到在随意之中显现匠心,既使师生水乳交融,也令课堂情意浓浓。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1、广西省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红境小学 韩 胜
语文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是新课标中明确规定的,所以在《咏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这一特点,在课前,通过让学生收集有关柳树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歌的特点,出示直观的插图,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悟春天的美。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主人”意识,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然后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从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贯彻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课标精神。
另外,我让学生在学诗歌中练习写话,让学生借助自己所收集的图片,先说后写,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从中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2、听《咏柳》课后的反思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王寨中心学校 徐 凤
近日,我校开展了“人人献一节好课”活动,其中,我校焦老师执教的《咏柳》一课呈现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了我的反思。
焦老师在执教《咏柳》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互相读,纠正字音。在开始之前,焦老师说到:“请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你认为他(她)读得不如你,你就帮帮他(她)”。一时间,两个小伙伴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读开了,有的说:“这句话应该这样读……”,有的说:“请你来教教我吧!”全班62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积极、主动,他们情绪高涨、热情投入,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动态教学过程。
课后,焦老师的那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际,孩子们津津有味读书的情景,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联想起自己的教学,深刻地反思着。
焦老师的成功之处在于:
1、尊重、赞赏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全班62个学生,难免有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面对班级中的后进者,老师不是报怨指责,不是轻言放弃,而是尊重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你认为他(她)读的不如你,你就教教他(她)”,一句“不如你”,既保护了那些后进生同学的自尊心,又体现了老师的善意关怀和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期待。当然,对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老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赞赏、鼓励,“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你就学学他(她)”,能够得到同学的赞扬、学习,这不是一件令人自豪而高兴的事情吗?
2、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学生的潜力。新课程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中,教师正是利用课堂中的学习资源,让生生互教互学,形成了平等的、民主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中,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俨然成了耐心的小老师,而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也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学习的状况,很好地处理了教师的“教”与“学”的关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每个新课程实施者的共同心愿。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那些被孤立和被拒绝的学生,尊重那些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在教学中,尊重不是一句空谈,更应该是一种落实,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生都多一份真诚的笑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与发展,这或许就是“帮帮他(她)”给我的启示吧!
3、七次执教《春日》之反思 ?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城北小学 朱定远
从教以来,从来没有如此的经历:同样一篇课文在同一学期连续执教七次!因此得到许多从来也不曾有过的感受,想来有必要记录在案,以备后忘!
一、尊重自己的愿望,选择《春日》
在我看来,每学期必上的一堂教学公开课,肯定是每一位老师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作为刚进城北的我更是如此!众所周知,要上好一堂课,课文的选择绝对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本学期刚一始,选择什么课就摆到了我的工作日程中,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方面自己对许多课文研究不深,没有独到的见解,走前人的老路显然是一件意义不大且没有激情的事;另一方面,城北小学语文教坛高手如林,开出来的教学交流课都是另人赞叹不已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却随随便便选择一课,那显然会影响学校的声誉,这种事也千万不可为的。怎么办?语文书翻过来又翻过去,实在是拿不定注意。有一次,观摩了省优质课评比的录象课,发现一位老师上的古诗《江雪》挺有意思,我就想:古诗词浩瀚无边,我能否在这里头下点心思,找点突破?于是马上翻到《古诗四首》认真阅读起来!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当第五、六次读到《春日》时,我脑海里忽然灵光闪现,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当时我就想,能否让学生读了诗歌之后进行绘画,诗画结合,深入理解诗意?基于这种简单的冲动,我开始有点兴奋,马上找到师傅及其他老师征求意见。在她们的鼓励、支持与指点下,我作出了教学《春日》的决定!
二、一塌糊涂的试教,没有动摇我的信心
现在说“信心”可能带有一些夸张的嫌疑,因为许多人会想:万一当初正式公开课再次失败,看你还谈什么信心?倒也的确如此,如果再次失败,那么,也不必谈信心,也就更没有今天的所谓的反思了。暂且不说这个,首先感谢第一次痛苦的坐在505教室后面坚持听完我试教的我的蓝美凤师傅以及所有五年级语文老师,如果说我的信心没有动摇那是纯粹的谎言,真正让我找回信心并最终有勇气再一次走上《春日》的讲坛的是你们直言不讳的指点以及满怀信心的期待!针对试教课堂上学生毫无目的的信手作画及老师的完全失落的引导,蓝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菲浅;夏丽娟老师把自己心中所想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并急我所急,调动她的孩子为我寻找制作课件所需的材料;其他老师也一个个替我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这一切的一切都另人感动,是这些老师的共同力量,使我完成了《春日》教学设计的主体轮廓,使我有机会站在更多朋友面前展示春日的魅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展示城北小学集体的智慧!
三、揣着八分信心两分随缘,提着担心,第一次成功执教《春日》
这里所谓的“成功”指的是比较彻底的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
由于试教之后紧接着就是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在我初步修改好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后,没能来得及进行第二次试教就怀着忐忑的心情再一次走上了《春日》的讲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心中牢牢记住的是课堂上的几个主要环节,并读了几遍每个环节的导语。也没有细致地想过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一心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对课堂的预见性来讲,我是头脑一片空白进的课堂,在这堂课中,502班的学生充分地、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并表现的非常活跃(这一点与蒋老师课前的鼓励密不可分,在此特别鸣谢),特别是魏来同学的简笔画相当到位地表达出《春日》所描绘的意境,而且又恰恰漏画了春风,这一微瑕却又被眼尖的田静怡同学看个正着,并且来到台上寥寥几笔画出了一棵迎风招展的柳树,把“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说实话,这堂课让我最深切地感受到502班学生的机灵和可爱,我为所有的老师以前总将他们和调皮捣蛋联系在一起而鸣冤(当然,许多时候有部分同学的确很调皮)。我想,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这堂课成功的一大因素。另外,本堂课给我留下一生不会忘记的是赵老师的眼神,虽然,赵老师没有机会听完我整堂课,可是,她那仰着头,微微张着嘴的投入的听课的神情显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赵老师自己可能也没有发觉,她的神情会给一个年轻老师带来如此大的力量,因为,我发现,她不论听哪位老师的课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专注,这也许已经成了她的一个习惯,一个理解人,尊重人的习惯。正是她的理解与尊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认可的感觉,一见到她的眼神,我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上课就会多出一份激情。在此,向赵校长以及所有认真听课的同行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一定向你们学习!
四、面对优秀的学生
参加城关镇优质课评比时,学校安排的是501班,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素养比较高,是城北小学公认的优秀班级。在上课开始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将诗歌读正确时,几个学生就把古诗读得有声有色。面对这一情况,我在后来的朗读感悟阶段,没有做到进一步的激发提升,也没有范读引导,导致整堂课没有那种螺旋上升的感觉,失去了课堂的立体感,结束后,翁建明老师专门针对这一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五、参加区优质课评比,接受专家点评
莲都区优质课评选提前而至,三年前,我无缘此项赛事,如今,当我站在这一期盼已久的特殊的讲台前,心中难免有一些激动,我渴望成功,渴望将自己的水平尽情发挥,渴望得到与会老师、专家的指点以促进自己的进步。担任本次评委的是区教研室翁建明老师,市教研室赵胜勇老师以及丽水师专小语教黄香源老师。赛后,赵老师认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画画评画这一环节,他认为,这一点是古诗教学的一个新尝试,比较有创意,另外,他对我的课堂形象以及教师语言进行了比较高的评价,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黄老师主要针对古诗文中的一些文学性比较浓的字词提出了意见,她认为应该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典范与意境,比如“等闲”这一词语,闲字的用法,在诗中表示随随便便,不用费心,她说:“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字有这种意思,比如毛主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和他们的交流,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对诗镜的把握更加准确了。
六、囿山行,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成败得失
七、送教石牛,投入的感觉真好
八、远赴天台,亲身感受差距
《荷花》教学反思 ?
1、浙江省宁波市东海实验学校 贺幼芬
《荷花》这篇课文以“我”的感受力为线索,写出了荷花的美。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来欣赏这种美呢?我先指导学生理清了课文记叙的顺序:闻荷花──看荷花──赞荷花──变荷花──看荷花,把握文章的脉络。在读中有所感悟。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引入:“是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作者又是怎样写荷花的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最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临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针对这一富有灵性、创造性的诱导,学生用心倾诉,真情流露,既是心灵的独白,又是个性的 张扬,使作者、学者、教者融为一体。
2、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中心小学 于永秀
《荷花》是一篇状物写景的散文,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多姿的荷花和“我”观赏荷花时的细腻、真切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我在教学时围绕“初闻花香──再赏花姿──幻化荷花”的思路,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我在课中,力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让学生思考,讨论来解决,学习任务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如荷花美在哪里,怎么读出荷叶的美来,写荷叶与写荷花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也调动了起来,可就是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因此,我在反思,是不是我的引导缺乏技巧,还是学生的语言显得贫乏?与大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课堂比起来,我的学生感悟总是的浅了许多。我在不断实践和总结,现在有了一点收获,学生的积累显得贫乏,因而课堂语言的表达也就显得贫乏。而且学生的积累有了,但是学生的迁移不够。因而要将阅读充盈于整个语文教学,加强学生的积累和学会运用。
《珍珠泉》教学反思
北京市崇文区前门小学 王跃梅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设计了了解美景中悟情的教学思路:
1、泉水的特点。特点:绿、深、清。
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
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 ( )。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 ( )。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学生给老师们介绍珍珠泉的水有多美,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
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采用了评读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的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接着我借助学生的表演,让学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过程的有趣。在这我为学生表达的训练创设了一个情景:“小水泡们,你扑哧一笑想说什么?”为学生的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但我发现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的标点的问题学生病没有真正得到重视,所以耽误了时间。设计时可以改为找了两个同学读,在第二个同学读时我告诉了它读的技巧,一方面是为引起其他同学的重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颜六色。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
这时我设计了:你想对珍珠泉说些什么?作者说了什么,找到文中的话,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强调更多的是前半句。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水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赞美家乡的情感。这一部分中学生的情绪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的设计了一首小诗,让学生尽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