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 |
《柳树醒了》教学片段及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观澜第二小学 张文珠
学习语文注重与生活沟通,让课流淌浓浓的生活味,应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语文的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的体验还原于课堂的本真,这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的真情呼唤。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着力地体现了这一点:
1、生活──激学的源头活水:
课始,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多姿多彩的视听资料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之门,调动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使课堂活起来,也使课堂的主体──学生充分动起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生活入手,以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朗读、体会、感受、想像,学生便迅速进入情境,走入真情对话,成为了真正读书的主人。
2、生活──放飞灵性的翅膀:
新课程的重要变革,就是课程的建构不再由专家、教材“独裁”,强调教师必须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课堂是动态的,生成性的“教师自己的课程的展示场”,让孩子在这个展示场张扬个性,放飞灵性,诗意盎然。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对文本的体验就更为纯真,他们眼中的事物就会特别丰富,特有灵性。这篇课文是一首很美的儿诗,让学生换位对话,移情于景,走入生活,学生便在读中生出另一番滋味来;让学生走进作者,走入春雨春风,同步生活,便引发学生作出令人激动的诗来。越是生活味浓的课堂,就越能催生学生人文精神与言语智慧的共同成长。那么,学生的灵性也便会积极在此奋力展翅。
《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镇固戍小学 赖莉萍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
记得在教学《春雨的色彩》的过程中,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来,打断了我的教学──
“老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全班学生顿时沉寂了,60双渴求的眼睛齐唰唰地投向了我──他们在等待我给予他们正确的答案!
“同学们,春雨其实是……”我正准备告诉他们,但欲言又止了,为何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呢?“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们自己想想看!”我把一个“空白”留给了他们。学生们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过教室里马上又沸腾了起来,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
老师,我知道!
老师,我来告诉他!
──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在紫罗兰中,紫罗兰花就变紫了。
──春雨是白色的,因为春雨淋在柳枝上,柳絮就变白了。
──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我们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无色的。
──春雨是蓝色的,因为春雨落在大海里,海水更蓝了。
多么富有独特见解和想像力的对话啊!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并没有讲解,但是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在这个小小的“空白”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主动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吗?春雨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
可见,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但并不是留下任何空白都能起到效应的。一是说,留“空白”是一门艺术,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一要掌握火候,二要精心设计,找到引与发的必然联系,并在点拨之后,使学生有联想,有垂直思考与平面思考的交叉点。然后以“发问”、“激疑”等方式激起学生的思维,从而使之上下联系,左右贯通,新旧融合,用所思、所虑、所获填补思维空白点,达到感悟,获取新知。
当然,这种“空白”艺术也可以运用于学生的日常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我们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指责,批评之后最好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找原因,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穷追不舍”之感,逆反心理就会锐减,提高教育效果就能事半功倍了。
《春雨的色彩》教学反思
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小学 钱小红
这是一篇写在春天里的童话故事,文章中借小鸟之口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一读便不愿释手。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句,启发学生由表及里,逐步课入,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又不忘紧抓基础训练──认字。
1、激发兴趣,自主认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数学的重点。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自主识字的方法,通过自学、小组同学合作学习、交流等方式能够学好生字。但,识字量大,巩固识字是难点。教学本课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在朗读中自主识字,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关注个性,加强体验:
在孩子们眼里,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歌,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他们再熟悉不过了,所以理解课文内容不是难点,如何通过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味,激发学生对春天和大自然的喜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难以把握的。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引领学生在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玄朗凌中感受美。?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浙江省衢州市巨化第一小学 邱 珉
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体会到热爱祖国,绿化祖国的情感,并能将这种意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在课文开始,我先复习了昨日所学的生字词(黑板上书写一个,学生跟读一个),再书写词语“邓小平”,当学生一起喊出这个名词,我便乘势问:有谁知道邓小平爷爷?你知道他的哪些事?这个时候很多平时爱看课外书的学生就显得相当激动,他们众说纷纭,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被带动起来。之后我作了一番总结,并引出要学的课文《邓小平爷爷植树》,并从课文的题目引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划出课后的生字新词,在教生字时我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课文中巩固生字词语。
之后是讲解课文阶段,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朗读第一自然段,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问题:这颗柏树为什么叫做“小平树”?“亲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亲手”造一个句子?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可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在大段大段的文章中去选择有意义的语句,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另外我还安排了一个拟人化的环节:看着这棵柏树,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使已过了一半的课时忽然变得轻松和活跃起来,可惜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由于引导失误等原因,以致于学生所提的问题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要求,最后我改变了方式,说我也向小树提了几个问题,出示问题题板,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再根据他们的回答画出示意图讲解,让学生根据示意图说一说,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实验小学 范满红
在教学伟人故事《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时,我觉得课文记叙的年代较早,学生对人物也陌生。由于场地、安全等问题,连植树活动也离学生越来越远了。真担心他们会学得没有激情,自己教得也疲劳。
果然不出所料。那天是在下午,上课不到二十分钟,同学们的精神就显得萎靡不振,有的挖起了指甲,有的拿出了水彩笔,还有的昏昏欲睡。看得我心头一阵压抑,看样子得来点“空气清新剂”刺激一下了。于是我干脆停下讲课,对学生拍了拍手,说:“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想听吗?”腰板一下直起了许多。
我一边观察着学生的反应,一边在脑子里快速地搜索,讲什么呢?《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他们都在课外看着呢,不能让他们产生“我早知道了”的念头。对,讲个新鲜有趣点的动脑筋故事。前两天刚在《幽默与笑话》中看到一则有关保护森林的漫画故事,与课文的主题──绿化环境还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于是我添油加醋地讲了:
“有一位画家拿着画夹来到野外写生,他的前面是一大片树木被砍倒后留下的树桩。画家画啊画,一只鸟儿看见了,飞过来落在他肩上,久久凝视着画面;一只小松鼠跳过来,也停下不走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围在画家身边,看着那幅画,一动不动。”我停了停。
教室里越来越安静,所有的目光都像聚光灯一样投向我,连最顽皮的学生也停下手中的水彩笔看着我,一脸的专注。
“看啊,看啊,动物们开始泪花闪闪,最终嚎啕大哭。眼泪像决堤的河水一样哗哗流下,连往日猛不可敌的老虎、狮子也痛哭不已。”说到这里,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卖起了关子:“同学们,你们知道那画家到底画了什么,让动物们如此伤心呢?”一些小脑袋迟疑地摇了摇头,有一些则侧目沉思。我得意地暗笑,总算激活了他们的大脑。
忽然,父亲是高中教师的庄睿淇举起了手:“老师,我想画家画的是森林。”嗯?!她怎么会一语中的?我看到的漫画最后一幅显示画的答案确实是茂密的森林。
我带着点天机被泄的遗憾问:“你在书上看过这个故事?”
“没有。”
“你爸爸给你讲过这个故事?”我追问。
“也没有。”
“那你怎么猜出画家画的是森林?”我的兴趣也被激活了。
“因为你说画家前面是一大片树桩,大树被砍掉了,动物们就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现在它们看到画家画了森林,一定想起了自己的家。可它们的家已没有了,所以会大哭。”
天哪,这是一年级学生说的话吗?我真的佩服这些聪明的孩子。以前听一位老师借班上课,学生精彩地回答出一个问题后,这样评价“老师八岁时可没你这么聪明哦!”总觉得有点做作。可这一次,我真心诚意地对庄睿淇说:“老师当年读一年级时可没你这么聪明哦!”
孩子们如此专心地听,我也不由得有点激动了。
“同学们,由于我们国家的树木被大量地砍伐,地面的泥沙被雨水冲到河里,黄河水变得越来越黄,泥沙甚至盖住了河床,使黄河出现断流;大量的尘土被风吹到天空,落到地上,形成沙尘暴。北京城的上空就经常尘土飞扬,行人连眼睛都很难睁开。如果我们的环境没有了大树的保护,最终我们也会像故事中的动物们一样失去家园。”
孩子们一脸肃穆地地瞧着我,那些稚嫩的小脑瓜会明白吗?不知他们是否懂得我的心,我已经不吐不快了。
“所以,我们国家定下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这一天,举国上下的中国人都会去植树种花,为祖国增添一花一树,改变环境,改善生活。连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也来到北京天坛公园,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地种下小树苗。他老人家年纪那么大,还在为祖国的环境问题操心。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一起来读读文章的第二小节吧。”
学生整齐而清脆地朗读声回荡在教室,我欣慰地扫视着全班学生,突然发现平常上课老冒冒失失、抢着答题的施鉴峻在使劲地擦着双眼,难道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了吗?我仿佛看到一棵环保的幼苗已冒出了嫩芽。
“同学们,虽然你们的年纪小,可是教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过一个个有意义的植树节。说说吧,植树节这天你想做些什么事?”
“我要跟爸爸去种树!”性急的仇培丞一边把手高高举起,一边迫不急待地喊起来。
“其实,植树节这天不一定非要种树,想想看,还能干什么?”我高兴地启发着。
“种花可以吗?”班长葛艺迟疑地问。
“怎么不可以呢?花儿一样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我鼓励着,“哪怕我们只给小树和花儿浇浇水,也是一样为保护环境出力呢!”
同学们笑了,原来保护环境问题可以这么简单。我也开心地笑了。孩子们在快乐地计划着植树节的活动,沉闷的空气终于被扫出门外。
一个被我看后一笑而过的故事却在课堂上不仅像空气清新剂一样扫去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真让我觉得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看来博览群书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永远是源头的活水。
《春晓》片断赏析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西塘中心小学 金海萍
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两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好。如果在教学时能制作课件,让学生在感官上再去发现美丽,也许效果会更好。还有,中下学生说得少了点。
《春晓》教学反思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大学子弟校 姜 燕
然而,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
首先,应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
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要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又特别好动,学习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
我要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学生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将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们会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合作精神。并且,学生会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再次,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和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通过备课、讲课、评课,也使我学到了很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春哓》教学反思
黑龙江省阿城市龙涤小学 王丽芳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描写了春天早晨的美丽景色,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体现了诗人对春光赞美。
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我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为孩子搭建自由舞台,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这无疑给课堂带来一泓活水,学生个个兴致勃勃。他们在交流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养了合作精神。并且,学生发现学习古诗一点儿也不枯燥,有了兴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首先提出要求:首先让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其次,教师巡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学生交流时也分层次进行,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这期间,教师一定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并能持之以恒,使其成为学生头脑中的一种精神积淀。再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实证明:低年级学生学古诗,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地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因此,我虽然知道学生很多早已会背诵了,但我还是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学生体会了春天的美丽,生机勃勃。
《村居》教学后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城西小学 杨蓓佳
《村居》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景色和孩子们放学后放风筝的情景。全诗写出了春色的秀丽和孩子们的欢乐。
学习这首古诗,我设计重点是朗读和背诵指导,先范读和放多媒体课件的朗读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整体印象;再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把句子读流利,在练读中对词句有个初步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逐步了解大意,对诗中的内容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就指导学生理解地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诗句中要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读出诗的节奏,读出韵味。经过反复朗读,学生就自然地理解课文的诗意。体现了“每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个理念,也说明了古人们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村居》教学反思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 汪晓华
高鼎的《村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的美丽画面,配上儿童放学归来迎着东风放飞风筝的快乐生活,非常富有情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虽然接触的古诗不多,但这首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意也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古诗的朗读上,以培养学生对的古诗的兴趣以及对诗意的领悟能力上。
首先我以猜谜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看图引入诗的意境。然后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读准字音。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因此我安排了自由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读,帮一帮,指出哪个字没读准;指名读,及时纠正字音;男女生读;齐读等方式来读准古诗。接着是图文对照,读中感悟。对于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和朗读背诵,不要求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因此在诗意的掌握上只要求大致理解。所以我用猜一猜的方式来感悟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如:你们知道诗中哪一句是写了小朋友们在放风筝?古时候的人把风筝叫什么?诗中的小朋友是在什么时候放风筝?小朋友们能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下理解两句诗的意思。前两句我是采用看图说一说的方法,“这幅图中,除了小朋友在放风筝外,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春天美丽的景色。然后再来美美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在小朋友朗读不到位的时候,我采用教师配乐朗读的方法请学生欣赏,来说一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再来学着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最后是拓展,请小朋友来朗读收集到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进行古诗的积累,同时体会春天的多姿多彩,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季节,古人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古诗。
自己的一点疑惑:关于题意的理解不知需不需要?原本打算通过给生字组词的方式,如:村(村子、山村、村庄)居(居住、居民、邻居)请小朋友理解诗意以后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但实际课堂里没有操作。这一点是原于对要求中提出的不要对古诗作过多的分析这个尺度把握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