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下载 > 临时文件 > 详细内容
[反思]比较水的多少
发布时间:2009/7/13  阅读次数:572  字体大小: 【】 【】【

《比较水的多少》教学反思
反思一:
《比较水的多少》是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教材内容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比较和验证水的多少,通过三个装有水的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进行比较,使学生的意见产生分歧,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二是比较多多少的问题,教材在这个问题的设计上,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比较水多多少的工具,然后通过教师出示量筒使学生认识并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出水的多少。
根据这些内容,我将学习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能力为学习的主要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在教学中体现科学学习理念。
1、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我在导入时,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给学生出示两瓶水,让学生比较水的多少,从而引出本课的研究内容。而在课的最后环节拓展活动中,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容器可以用来测量液体,既让孩子把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也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理念
 课标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探究”为核心,努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整理数据”——“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与人合作,进行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在活动一开始,学生就对3只形状、大小且装水的多少也不一样的瓶子中的水的多少产生争论。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猜测,然后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实验,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验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实施,相互配合。最后进行比较具体多多少的实验,又是在上述方法中完成。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白科学实验的重要性,明白实验的成功离不开与同学的协作,配合。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讨论、甚至争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测的科学态度。
3、 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能力培养上老师的指导作用。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探究性实验,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份条理清晰、操作性强的实验记录表,通过这个记录表,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又能培养学生养成实验记录的习惯。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在筛选实验材料时容易造成混乱,一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填写实验表格明确各组需要的材料;另一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选择实验的材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这节课由于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了,思维很活跃,有很多现场生成的东西,在面对学生的一些表现时,我还是觉得有点措手不及,一些教学环节处理得太粗糙了。比如让学生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的时候,还应该给学生更大的空间,给学生准备更多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此外,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还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课堂上流汗的虽然是学生,但对老师的综合要求其实是高了,面对学生生成的问题如何抓住有价值的内容加以引导,值得我继续探索和学习。

反思二:
作者:dujiyi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探究要以探究为核心。我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在设计中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把科学总目标落实在每一堂课来实现的理念。
       一、课堂中教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一教时中我能较好的体现以上的精神。首先,教学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力求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实验探究”—“整理分析”—“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其次,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亲历“探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中,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探究的重点定位在“设计研究方案”和“实验探究”、“整理分析”的环节上,训练学生观察、记录、统计等基本技能,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使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究竟是怎样一回事。
       二、努力落实学生探究的主体地位,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在本节课中我进行了下列一些尝试:首先,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发现。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已有的经验和感知,如学生对三瓶水的多少的推测以及按照推测进行实验获取的数据等环节,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是学生的引领人和伙伴。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传统的实验课是教师或先演示,或先讲解实验方法与步骤,学生再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有创新。本节课中我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固定的分组形式,统一按教师的意愿统一做同一个实验的作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法,自己选择实验方法,使学生的主体探究得以有效的进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学生,而不是形式上的尊重,我想这也是今后在科学课堂上我应该努力去追求的。
       三、在课堂上形成了新课改倡导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注意倾听和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使课堂充满宽容的、民主的、和谐的气氛,保证了探究活动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有效进行。
       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情景的创设,不能为了追求教学的顺畅,固守原来的教学设计。比如在引出“毫升”这个单位时,我原以为学生可能不知道这个单位,因而在教学设计时让老师主动说出来,但在实际课堂上有学生已经知道“毫升”这个单位了,但我没有去理会他,仍然是老师主动讲出来的。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法时,方法比较少,没有充分让学生去探究,应该鼓励学生去探究更多的方法。如有的学生说用称的方法,虽然不能直接称,但如果再让学生去探讨,学生一定能找到如何称的方法。同时应该让学生去比较各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应该选择最好最方便的实验方法。
       五、 由于时间的仓促,在组织学生汇报时,没有深入细致的进行安全教育,只是匆匆忙忙的向学生交代了几个自己课前想到的注意点,这样的处理存在一定的欠缺,不够稳妥。导致实验中有量筒损坏,有一个还是在学生离开桌位时弄坏的。在实验过程中,还应适时进行人身安全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他们亲身参与、经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增长了对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有与人合作交流的精神,在培养能力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使教学实现了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和实验科学性方面的指导,及时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