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下载 > 临时文件 > 详细内容
[反思]用橡皮筋作动力
发布时间:2009/7/13  阅读次数:1180  字体大小: 【】 【】【

《用橡皮筋作动力》教学反思
反思一:
柳江县壮校附小             韦仕平
一、环节的设计也要讲究科学性。
           为了追求学习的趣味性,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准备了两辆相同的小车,请两个同学上来现场PK一下看谁的小车行驶得远些,以此引出让学生猜一猜,小车行驶的距离远近和什么有关。虽然学生也猜测到可能和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有关。课后细细思考,不同的小车,不同的橡皮筋,不同的人,不同的操作,所引起的变量太多,可能性也就很多。以此来引出猜测,缺乏科学的严谨性。科学课本来就要求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教师的环节设计一定也要讲究科学性。
二、要注重实验数据的展示和分析。
           学生实验完毕后,由于已接近下课时间,我只请了一组同学汇报实验纪录,而没有展示其他组的数据,就此得出结论: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近;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远。一方面结论的得出缺乏科学性,因为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要有多个数据的支持,只有一组数据并不能说明问题。另一方面不利于发现其他组学生实验中发生的问题。

反思二:
本课用一课时是无法完成的。学生当场制作小车的效率是极低的。如果在课前制作小车,就会出现相当多的问题。第二部分的实验也需要反复的做,时间至少需要十分钟。这还不包括实验后的交流。教材的安排是不合理的。要么,删减内容;要么,增加课时。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