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下载 > 临时文件 > 详细内容
[反思]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发布时间:2009/7/13  阅读次数:686  字体大小: 【】 【】【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学反思
反思一:
1、学生对油滴能浮在水面上理解与掌握比较充分,但对于水滴在油中是什么状态思维上就产生了混乱,各有各的说法,因为他们在生活能看到的一般是油滴漂在水面上,在实验中就应该设置四人小组法,一组拿油向水中滴,一组拿水向油中滴,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最为接近实际的结果。
2、在实验中应该多使用替代物,如作业本中有一题:将一根牙签放到水中是沉的,那要学生判断放到油中时是沉还是浮。这里的牙签如果没有准备好的话,可以让学生取出实验袋中的回形针等物品进行替代,实验流程是死的,而实验方法可以活用。
3、在这一节课不仅要让学生从生活的直接经验去思考,还要让他们将触觉(捻油捻水),嗅觉(各自有什么气味),视觉(透明度)结合起来观察(味觉存在危险性)。

反思二:
       参加这次大赛,心里总感觉没底。因为这节课从准备到试教只有短短几天,而且在学校只试讲过一次,还有很多欠缺。在开小上玩这节课后,尽管评委们给的分数不是太低,但我还是觉得我的课堂还存在很多问题,回来后我仔细反思,认真剖析,写下了这篇反思。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是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展开对水的认识,进一步建立液体的概念。从比较液体的颜色、气味、黏度等外部特征开始,到液体的内聚力、表面张力、密度等内部特征,过程与方法是有序有深度地开展的。在观察水和食用油的过程中,学生说到了很多方法,用眼看,鼻子闻,手摸等,然后我让同学自己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唯恩图上,在巡视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记录有一定困难,在汇报时费了一番周折,总算把水和食用油的特点说出来了。回来后我就想这个环节我的设计有问题。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刚一个多月,只用感官观察过树和植物的叶,对唯恩图有过认识但还不能独立完成唯恩图的填写。本课中不仅要求用感官来观察水和油,而且要将观察到的特点进行比较。就学生的现状难以完成任务,应该换一种简单的表格,这样既简单明了,又让学生在汇报时有依据。于是,第二天,我就在我们学校的另一个班又讲了这节课,并设计了如下表格:

比较物体
眼睛看
鼻子闻
手摸
筷子搅拌
其他
颜色:
  
  
  
  
透明度:
食用油
颜色:
  
  
  
  
透明度:

       这张表格,使观察活动显得十分有序。同时,“其他”一项还为学生实验中的发现提供了空间,学生汇报时,也不是那么费力了,描述得比较具体了。这样的记录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或资料积累,扩大其成就感与满足感。学生根据表格的提示逐步完成比较任务,这是一个“扶的过程”,随着下面活动的继续进行,学生将实验中的发现记录到表格的空白处,逐步丰富比较的内容后,最后让学生将表格的内容通过唯恩图整理。在整个填写表格和唯恩图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水和油的区别,同时也发现他们的相同点,这也是逐步建构液体之间的共同点的过程。经过这样的改动,我感觉学生更容易接受,上起课来也更顺畅了。
       还有一点体会深刻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记得在讲课时,有一个学生说到:“老师,我发现水变色了。”我想水怎么会变色呢,可能是学生说水有颜色吧,于是就引导学生让水和白纸比较,证实水是无色的。课结束后,王校长和我说起这的时候说,你把孩子的意思理解错了,她是说水滴在报纸上,报纸湿了,才说水变色了,我这才恍然大悟,这是一个学生错误的认识,我却没有及时抓住,可能孩子还是疑问离开课堂的呢。在这里,我也只能对这位学生说抱歉了,因为老师的误解,没能解开你心中的疑团。
       此外,我的教学评价语言也稍显不足,通过这次活动,我也深深感受到,课前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课堂提问,课堂中灵活应变,反映敏捷,抓准点拨追问的时机,及时进行理答,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加强这方面的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不管怎样,教学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可能永远会留下遗憾,但我会逐步改进的。

反思三:
本课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中经过反复教研逐渐认识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才是教学最大难点。在突破教学难点上我准备了塑料袋装水这一教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控制教学时间,调动学生情绪,教具学具的节奏控制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获得了有益的经验。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