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复习——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
反问句的特征是问中有答,如果能读出句中的答案,那么答案就是反问句即将变成的陈述句。如果不会,可以按下面的规则来变!
反问句变陈述句的规则:
·去掉反问词和疑问词,把问号改成句号。
·反问句中有否定词(例如:不、无、没有)等,就去掉;如果没有,就要加上。
练习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1、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是真理吗?
2.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3.字典不正是我无声的朋友和老师吗?
4.看到那数不清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5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6.白石老人看后好不吃惊,这不是自己“练笔”时扔掉的废画吗?
7.这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
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1.不好好学习,自然不能取得好成绩。
2.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3.犯了错误旦不敢向老师、同学承认,这不是一个少先队员应有的态度。
4.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5.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6.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
7.这就是伟大的奇观。
8.大家都是朋友,这样做真不应该。
六上语文复习——把字句、被字句
“把”字句:用“把”字将动作和对象提到动作前面,并在动作前面加上“把”字的句型。
“被”字句:将接受动作的对象提到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并在动作发生者的前面加上一个“被”字的表被动的句子类型。
练习
1 夕阳染红了西天。
2 奇妙的植物猪笼草吃掉了一条蜈蚣。
3 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
4 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
5 少先队员黄远明搀扶盲人叔叔过了马路。
6 一阵清脆的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小芳。
7 医务人员精心地治好了一个个病人。
8 熊猫有趣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9 树木挡住了风沙。
10 一条鲸鱼吃掉了一头海兽。
六上语文复习——积累与运用
一、填空:
1、鲁迅是浙江绍兴人,原名( ),1918年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被毛泽东评价为( )家、( )家和( )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我们学习的课文《 》选自他的小说《 》。他的名言:( )和( )我都十分认同。
2、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
3、好雨知时节,( )。( ),( )。
4、明月别枝惊鹊,( )。稻花( ),听取( )。
5、孤村落日残霞,( ),( )。青山绿水,( )。
6、《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运用了( )。
7、我积累了很多关于“秋”的诗句,例如:( )和( )。
8、《马诗》是( )朝( )写的,其中写到:“大漠( ),(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金络脑是指( )。
9、我在课外还积累了一些写动物的诗句:( )( )。
10、《最后一头战象》作者叫( ),他还有很多动物小说,比如《 》和《 》等。
二、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填空。
1、公园里,正进行菊展,到处是盛开的菊花,这让我想起了诗句“( )”,是( )写的。
2、我国古代很多诗人都是热爱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描写大自然的景象的,例如写天上的云,有( )的( );
写昆虫有( )的( );
写落花,有( )写的( ),
和( )的( ) ;
写季节变化,有( )的( )。
3、暑假里,小东到了外婆家。那是一条小山村,溪旁屋后总会种着竹,一些人家都喜欢养鸡养鸭的。一天,小东正走到一座小桥上,下起了小雨,路旁吃食的鸡也叫了起来,这情景真是:“( )。”
4、春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夏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秋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
冬天,我喜欢这样的诗句:( );
5、妈妈的生日,我会用这句诗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
6、中秋节的夜晚,明月当空,合家举杯同庆,这会让人想起古诗句:“( )。”还有表达想念不能团聚的亲人的诗句“( )。”真让人感慨啊!
7、我国的国庆节是( )月( )日,很多名人用文字表达了他们热爱祖国的心声。我喜欢课文中( )的( )。
还有我在课外收集到的( )的( )
8、诚信是高尚的,诚信是弥足。在我国古代很多典籍中都谈到了诚信,我喜欢课文中( )的( )。
还有我在课外收集到的( )的( )
9、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主题,因为“( ) 。”
对于地球的资源,地球上的土地我们也要十分珍惜,因为“( )”
一些可循环利用的就要尽可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因为“( )”
还要更多地植树造林,“( )”让遍山常绿,让青山不老。我还在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
六上语文复习——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辨别句子的语气,分清句子结构,识别句子性质,从而正确了解句子的意思。小学阶段要会用的标点符号如下:
符号名称说明举例
(1)句号“。”表示一句话说完之后的停顿。
例: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2)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例:学好了语文,我们才会读书看报,才会写信写日记,才会写好作文。
(3)顿号“、”表示句子中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例:燕子、雁、布谷、夜莺都是定期迁徙的候鸟。
(4)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屋子里,我是主人;屋门外,蝉是最高的统治者。
(5)冒号“:”用来提示下文。
例:我在一本书中读到过: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也扯不上关系。
①用在书信、发言稿开头的称呼语后面,有引起他人注意的意思;用在“某某说”之后,表示下面是引用的话。
②用在总括语的后面,表示后面要分项说明或表示冒号前面的话引起后面的话。
③用在提示的话的末尾,表示后面有要说的话、所想的内容或所作的分析。
④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
(6)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小朋友,你们的暑假生活过得丰富么?
①反问句和设问句都是无疑而问。前者只问不答,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后者自问自答,以期引起读者注意,但二者均是疑问语气,因而句末都用问号。
②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完整的意思,因而只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选项之间用逗号;但有时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也可以在各选项之后都用问号。
③有些表示委婉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④有的问句,主语和谓语倒置,应注意把问号放在句末。
⑤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样等),但并非真正发问,而是表达一个陈述语气,因而应用句号。
(7)叹号“!”表示一句有强烈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例:愿你们在新学年中好好地学习语文!
(8)引号““””
①引用对话或文章里的一段文字;
例:大娘说:“同志,谢谢你呀!”雷锋说:“谢什么,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②表示反面或否定意思的词语;
例: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
③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
例:地道里每隔一段就有个很窄的“孑口”,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去。
(9)书名号“《》”表示书籍、文章、报刊、文件、影片等名称。
例:今天,我读了《给颜黎民的信》。
(10)破折号(详见后面练习)
(11)省略号(详见后面练习)
一、给下面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农民对一个好的村干部的要求是 一 办事公道 一碗水端平 二 自己不要吃得太饱 三 有经济头脑
2、他滔滔不绝地讲起趣闻来 狮子敢向凶猛的犀牛发起攻击 但有时却被两只野狗赶得走投无路 而大象过河时 兴许会被河马咬掉尾巴
3、弟子们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 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 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
4、山是靜的 海是动的 山是壮观的 海是活泼的
5、敌人来了 我们就到地道里去 敌人走了 我们就出来照样种田过日子
6、我们小队寒假期间搞三次活动 一 春节前 帮助残疾人打扫卫生 二 义务为群众写春联 三 举行一次读书讨论会
7、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8、六一 前夕 我订了 中国少年报 故事大王 少年文艺 等
9、儿童文学选 这本书里有一首诗 名叫 时光老人的礼物 诗里写道 365天 谁也不多 谁也不少 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时间安排得最好
10、我家种着许多花 有八月菊 紫罗兰 石榴花 我最喜欢的是那株八月菊 看着八月菊 我就想起陈毅爷爷写的 秋菊 这首诗来
11、鲁迅 原名周树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他毕生追求真理 英勇战斗 对敌人 他横眉冷对 对人民他满腔热忱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 杂文 散文作品 如 阿Q正传 狂人日记药 祥林嫂 等等
12、种子张开了小嘴儿 品味着乳汁的甜蜜 花苞笑了 饱含着快乐的泪水 柳条醉了 摇动着纤柔的腰肢 小溪乐了 漾起了笑的涟漪
13、一天早晨 鲁迅上学迟到了 寿镜吾先生严厉地说 以后要早到 鲁迅回到座位上,在课桌上刻了一个 早 字 以后再也没有迟到过
14、推开门一看 呵 好在的雪呀 山川 河流 树木 房屋 全都 罩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15、不 不 你误会了 他解释着 我不是残疾人 我是给别人送拐杖的 说着 他踢踢腿给老奶奶看 车上的人都笑了
16、图书馆里的书真多 梅林童话 上下五千年 十万个为什么 我都喜欢看
二、省略号
省略号的主要作用有:
A列举内容的省略
例: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B语意未尽
例:我跺着脚大声喊:“咳!这么冷,小心你的脚……”
C说话断断续续
例:“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
练习:
1、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2、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3、“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4、“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5、老红军临终前断断续续地说:“咱俩不能……都牺牲了……你要……要走出去……”
6、青蛙是一种益虫,苍蝇、蚊子、白蛉……它都爱吃。
7、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要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杈,又爬向伸出的枝丫……
8、一只青蛙突着两眼蹲在荷叶上不停地叫着:“呱呱,呱呱……”
9、当我掏钱的时候,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啊!请你现在就买吧!”男孩乞求说。
10、孩子们高兴地对他说:“再见……”
11、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
12、“你看他们那小模样!啧啧......”海鸥听见老人呼唤,马上飞了过来,把团团围住。
13、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14、辞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词语,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
15、“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16、"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莫泊桑《项链》)
17、"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 (鲁迅《故乡》)
18、"我立刻胆怯起来,我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就不清,......其实有没有灵魂,我也说不清。”" (鲁迅《祝福》)
19、"原来如此......"(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20、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21、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什么呢?
22、在广州有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23、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
24、老红军临终前断断续续地说:“咱俩不能……都牺牲了……你要……要走出去……”
25、青蛙是一种益虫,苍蝇、蚊子、白蛉……它都爱吃。
26、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要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杈,又爬向伸出的枝丫……
27、一只青蛙突着两眼蹲在荷叶上不停地叫着:“呱呱,呱呱……”
28、当我掏钱的时候,发现没有零钱,于是对他说:“我明天再买吧……”“啊!请你现在就买吧!”男孩乞求说。
29、孩子们高兴地对他说:“再见……”
30、爱迪生又发明了电灯、留声机……他一生发明的东西有一千多种。
31、指导员对我说:“你们要……好好……念……书……将来……”
32、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
33、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 )
34、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 )
三、破折号
其作用主要有:
1、表示注释(解释说明)。
如: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2、 表示意思的转折及转换。
如: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3、 表示意思的递进。
如: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4、 表声音的延长、中断或停顿。
如: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访问记——“哦!您,您就是——”(阿累《一面》)
“卖——扇子啦!”但接着敲门声,却没有照例的嘹亮而拉长的一声:“信——”“放炮了——”
练习:
1、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 )
3、一天晚上,我又听到酒瓶滚动的声音——酒瓶是我放在它旁边做记号用的。
4、连树与树之间也不缺乏色彩:在松影下开着各种的花,召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
5、“呜——”汽笛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 )
6、它们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
7、近处 ,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答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 丁——冬——丁——冬()
8、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
9、这就是我——一个小学生的心里话。( )
10、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
11、河水又涨了好多,风浪很大,风拥着浪花不断向堤上猛扑“唰——”扑上来,“哗——”退回去。
12、今天下雨,不能出去了——庄稼这一下可好了。
13、周——总——理。
14、正在这时候,孩子的父亲——船长从船舱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要打海鸥的。
15、这就是中国最大的肥沃大平原——华北平原。
16、“呜——”火车开动了。
17、(他们)描述着一些美丽的花纹——事实上它们并不存在。
18、“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19、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团结。
20、筷子头一扎进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1、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
22、"馄饨喂——开锅"
23、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面请!
24、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
25、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26、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
27、"啊,原来如此!——现在你把功课温熟了吗?"老师问他。
六上语文复习——修辞方法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悉的、形象鲜明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事物。这样可以把事物的形象描写得更生动、具体。
2、拟人是借助想象力,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赋予它们人的言行、思想、感情等。
3、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这样的句子可以加强语言的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夸张对描写的事物有意识地加以夸大或缩小,以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作者的感情,引起读者的联想,加深印象。
5、设问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6、反问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7、对偶是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一)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
2、看他的样子,好象有什么喜事似的。( )
3、蜻蜓在飞来飞去,小猫就像没看见似的。( )
4、真的,再没有像马一样忠实的动物了。( )
5、旧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 )
6、我们要像孔繁森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7、春天的江南大地仿佛铺上了一块绿地毯。( )
8、她长得很像我邻居的小妹妹。( )
9、天无边无垠的,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 )
10、这个地方我似乎已到过了。( )
11、星星像孩子的眼睛眨呀眨。( )
12、他的性格很像他爸爸。( )
13、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
14、敌人用了燃烧弹,邱少云周围成了一片火海。( )
(二)分析下列句子中分别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填在括号内。
1、豆大点的人也想造反。( )
2、春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
3、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
4、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
5、这件事怎能不是你的错呢?( )
6、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 )
7、花儿在欢笑,鸟儿在歌唱,小草在翩翩起舞。( )
8、老师是园丁,我们是花朵。( )
9、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三)指出下面比喻句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像一把火炬,时刻把光明洒向人间,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不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缝纫鸟的窝是一种精致的工艺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笔直的公路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待检阅的依仗队,整整齐齐地站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鲜红的队旗像燃烧的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按要求写句子。
1、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改为比喻句)
2、天空中有一轮明月。(改为比喻句)
3、窗外,风吹翠竹,飒飒作响。(改为拟人句)
4、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5、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6、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改为拟人句)
7、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云朵打扮着蓝色的天幕,一会儿飘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跑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排比句)
8、考场上静得很。(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高粱成熟了。(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说说下面句子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在括号里写出两种。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 )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 )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 ( )
5、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 )
(六)下列诗句中运用了对偶的,请打勾。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青树翠蔓,蒙落摇缀。 ( )
4、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
5、征篷出汉塞,归燕入胡天。( )
六上语文复习——修改病句
一、修改病句的原则
1、要对症下药,2、不要随意添加原句以外的其它内容和文字。
二、常见的病句种类
一、词序颠倒;例:(1)我们必须克服、随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缺点。(先“发现才能“克服”)
二、前后矛盾;
例:(1)两天两夜没停的牛毛细雨又下起来了。(雨没停怎么能又下呢?)
(2)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遇难者已经死了,还怎么呼救呢?)
三、成分残缺;
例:(1)1958年建成的图书馆,现在几乎危房。(没有谓语)
(2)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很受教育。
四、关联词用错;
例:(1)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2)不管天气十分炎热,大家还是坚持锻炼身体。
五、重复啰嗦;
例:(1)全市的人夹道欢迎凯旋归来的英雄们。(凯旋就是战胜归来的意思,不能再加“归来了”)
(2)广场上挤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人群。
六、搭配不当;
例:(1)新世纪的中国青年应该树立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
(2)我们要尽快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
(3)今晚天空月圆如镜,繁星满天,多美的夜景啊!(天空不能月圆如镜)
七、归类有误;
例:(1)儿童商店里的玩具真多,有积木,布娃娃、电动小火车、足球等。
(2)校园里种了月季、海棠、梧桐、松柏等很多树木。
三、教教你
一、缩句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判断句子成分残缺或句子主干成分搭配不当的句子。例:“春天的杭州西湖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从整句角度判断,很难找出病因,但缩成:西湖是季节。病因便明显起来,“西湖”怎么会是“季节”呢?所以,这句应改为:“杭州西湖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
二、关联法
关联法适用于句中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的句子。例:“小明因为病了,并且不去上学。”根据因果关系的含义,对“因为……并且……”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句话应该用“因为……所以……”的关联词语。
三、取舍法
此方法适用于句中有重复意思的句子。如:“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全校所有学生都去观看。”句子中的“全校”“所有”都是“全部”的意思,这句话只取其中一个便可。可改成:“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全校学生都去观看。”也可改为:“今天下午是诗歌朗诵会,所有学生都去观看。”
四、习题
1、解放军叔叔击落了五架敌机和三艘军舰。
2、骄傲自满是学习上的阻碍。
3、这些是唐朝出土的文物。
4、看了这部电视剧,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公园新设了由两个英国援建的游乐项目。
6、我估计他这道题一定做错了。
7、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兴高采烈地宣布了明天去春游的好消息。
8、听了这段报告,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
9、冬天,寒风呼啸着拂面而来,吹得人瑟瑟发抖。
10、即使你是天才,却同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教育。
1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12、坚持写日记,写作能力就会迅速提高和扩大。
13、这种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意浪费,是可耻的。
14、我们要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方法。
15、报晓的公鸡是起床的信号。
16、我们要认真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7、多读好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18、《小学生语文学习》和《中国少年报》是我最喜欢读的报纸。
19、少先队员要热爱祖国和公共财物。
20、任何一切困难都不能吓倒有坚强意志的少先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