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下载 > 临时文件 > 详细内容
[反思]听听声音
发布时间:2009/7/13  阅读次数:661  字体大小: 【】 【】【

《听听声音》教学反思
反思一:
本课上课前在和其他老师讨论时,一致认为声音的“高低强弱”的认识是本课的学习难点,但又是学习重点。因为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大多数只停留在音量的大小上,即声音的“强弱”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很好的认识声音的高低,我原准备到音乐器材室借电子琴,用电子琴的音来表示两个音的高低,用音量控制键来表示两个相同音的强弱。后来经音乐老师的指点,选择了双响筒。这种打击乐器与电子琴相比有两个好处。一是它有两个音,音的高低很明显,高音显的清脆响亮,低音显得浑厚低沉。二是在演示音的强弱的时候,用控制敲击的力度的方式进行,比电子琴用音量键控制更为直观,更符合“音的强弱与敲击的力度有关”的结论。实际教学效果也表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我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音的高低强弱,突破了教学难点。而在教学中引入学生已有的音乐知识“节奏的强弱”“简谱中各音音高的比较”则很好的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铺垫。

反思二:
作者:云端溪草
这学期快结束的时候,三年级进行了家长开放日。我们三年级科学书本可以上的内容基本是没有了。于是,找来学科组老师商量,我应该上哪一课。经过全组老师认真地思考,一致同意我上四上的内容---《听听声音》。

一.亲子活动,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在第一个班上时,我在声音的远近变化的这一个特点中,让家长配合上台来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一个游戏---孩子蒙上眼睛,家长轻轻地走近或走远,拍拍手,让孩子感受声音的远近变化。这个游戏的学习,让孩子们更能感受到声音的特点,亲子活动也让课堂增色不少。一堂课下来,我较好地完成了当初设定的目标,兴奋之情过后,我思考着,这次的亲子活动只有一次,可能是少了。在之后的第二堂,第三堂平行班的上课中,我在这个环节,让三位家长上来,孩子们也很乐于参于其中。学习的快乐尽在不言中。

二.家长参与教学的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
除了上面的亲子活动之外,在教学听听声音的方向变化时,我也让三位家长进行配合---给三个坐在不同方向的家长一个手铃,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老师示意一位家长摇铃,孩子们争开眼睛,辨别声音是从哪个方向传来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在活动中体现探究的意义,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家长也可以随时观察孩子们的课堂表现。

三.时刻要关注课堂的细节
第一个班上的时候,在第一次让孩子们上来领材料时,由于没有说清楚,一致于全班12个小材料员一窝蜂的上来。这让课堂上的秩序在一刹那有所失控,但幸好我及时调整,让孩子们排好队才发材料,这样的状况才得以改变了。在后来的两个班的上课过程中,吸取了第一堂课的教训,让最先表现好的小组成员上来,孩子们个个都静下心来,静静等待。这让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的情绪有了一定的稳定作用,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去研究。

四.这次家长开放日的不足之处
我上的是三个平行班,上午二个,下午三个。上第一班的时候,由于五楼演播厅上下课铃声听起来不太清楚,于是乎提前了五分钟上,下课也就早了五分钟。
第二个方面,准备材料太多,以致于讲台上有一大堆的材料,不太雅观。


反思三:
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让他们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区别和鉴别。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为后面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也为未来建立有关声音的一些科学概念打下感性的基础。我上了本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特别是学生在研究固体、液体、气体会不会发出声音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使用自己收集到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实验,都想方设法地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都很投入,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很激烈。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以及在自主学习中体验和感悟到:固体、液体、气体是可以发出声音的。也让学生掌握了通过实验去发现自然界奥秘的本领。

二、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课,大多以探究活动为主,学生只有亲历了探究的过程,才能真正领悟、感受到所学的科学知识。基于这一点,在分辨声音的变化这一环节,我设计了 3 个小游戏,以这些小游戏来感知声音在方向、远近、大小、高低的变化。通过这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学生们获得了对声音知识更深的了解。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中,注重对知识的拓展迁移
新课程理念指出: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过程,它的外延是全部的、立体的、全方位的。而教材作为科学教学的载体是有限的、单一的。因此,教师要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变得更丰厚些,让学生综合性地学习科学。

虽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一节课,但我回顾了一下这两年对新教材的教学,发现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
误区一:把 “ 自主探究 ” 认为是 “ 学生提什么就研究什么。
新课程标准指出: “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 。我们不能对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敷衍了事,但是,这也并不意味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必要在课堂内进行研究,首先应该确定哪些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些问题是不宜研究的。学生是未成年人,对科学知识的了解还有欠缺,对自身的把握也不很准确。因此,教师不能一味的顺从学生,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精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

误区二: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忽略活动的效果。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 ── 以小组为单位,而没有真正发挥好群体的智慧,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只局限于学生是否按小组形式坐在一起,应进一步关注孩子们坐在一起在干什么,干的怎么样的问题。要谨记:我们不能只注重了形式却丢掉了内涵。
总之,导致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把握还不深入,对新理念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模仿的阶段。要想走出这些误区,就必须深入钻研新课程标准、真正理解新课程标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