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源下载 > 临时文件 > 详细内容
[反思]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发布时间:2009/7/13  阅读次数:680  字体大小: 【】 【】【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学反思
反思一:
今天的课安排在下午,中午是备课组活动,组长安排的活动正好是观看本课的课堂教学录像。录像中的几个环节引起了我的兴趣,并在下午的教学中做了改进。
1.食盐的份量。原来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好若干份称好重量的食盐,因为每份量不能过多,所以份数很多,工作量很大,导致想合并实验小组以减少食盐准备的份数。录像中发现有一种小勺,一平勺的食盐刚好是1克。印象中这种小勺仪器室里也有,看完录像我赶紧找出这种小勺,进行了验证,虽然不是刚好1克,但基本接近,可以作为计量使用。重要的是解决了食盐的计量问题,从而不必课前准备大量的份数食盐。也不必合并实验小组,可以保证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
2.实验结果的预测。录像中有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议题是“一杯50毫升的水里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学生讨论了一段时间,纷纷给出答案,后来教师以学生的答案为例,引导怎样加入食盐,中心意思是第一次可以多加点,比如预测60克的可以加入40克或50克。对这一环节我有些不同意见。一是学生的预测只是一个环节设计,其实他们没有前期知识准备作为预测的依据,因此这个环节中根本没有安排讨论的必要,讨论了也是浪费时间。而教师根据学生预测结果讲述如何加入食盐,则更有误导之嫌。很多学生都预测40克以上,那么就可能在后面的实验中第一次在50毫升水中加入30克以上的食盐,这样肯定达到饱和状态,大多数小组的实验也就失败了。因此,我上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份30克的食盐,一杯100毫升的水,溶解后每次用小勺加入1克的食盐,这样可以保证食盐数据的准确。而结果也是这样,三个班级二十多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有近八成的小组实验数据是35、36克,其他也是33、34克。

反思二:
作者:月牙儿
       帮助学生制定一个严密的研究计划是开始定量观察的前提。因此在《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这节科中,我非常注重制定严密周详的计划。对于一杯水的量的界定,通过大小、深浅不一的杯子作形象说明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统一的数据50毫升,而对于食盐的要求是精盐。这样既可以更高效地达到预定目标,又便于对全班的实验数据进行讨论分析。而针对本节课最可能出问题的如何放盐及下一次盐如何放的问题,更是学生制定计划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都强调指出必须等上一次放的盐完全溶解后,才放下一次的盐。对最后一勺盐溶解的量的计算更是引入估算的 方法,而这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了严密周详的计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比较规范,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实验中去。那份细致、耐性体现在一群十来岁的孩子身上,真让我们这些大人们为之动容。
       不过,开展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活动中,应先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以明确研究方法和目标。而我在上最后一班的这节课中却忽略了这一环节,注重实验操作这一环节,重师讲述,轻学生自由讨论制定计划。没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太重共性“标准”。可这班学生的实验数据误差却比较小。
       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在学生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反思三: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观课感  
                         ——探究式学习引领课堂时尚
       今天参加株洲市科学学科专题研讨活动,有幸观看了龙洁老师于2005年年会科学教研参赛作品《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感触颇深,随后便写下了以下几笔。
       首先,这堂课给了我一个惊喜,也可以说是一个震撼。我们都认为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的问题非常简单,似乎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其实不然,这堂课学生研究出了大问题,也正因为这堂课,我真正意识到了科学课的精髓——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非让学生从理论上知道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而是放在培养学生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上。学生从第一次分组实验,到设计实验方案,到第二次分组实验,再到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一直都在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最佳方案。如第一次分组实验后,针对为什么会得出各种不同的实验结果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后汇报:虽然我们用的都是一杯水,但杯内的水多少不一样,而且每组同学的杯子大小不尽相同;虽然同是一勺或一盖食盐,但每一勺或每一盖食盐的多少也不一样,而且每组用的勺子和盖子的大小也不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学生提出要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应保持每组所用水量和食盐量的统一。实验要求提出后,学生不断产生新方法新思想,有的同学说都用100ML的水,这样水量就确定了;有的同学说为了使每勺或每盖食盐分量相当,可利用尺子将食盐均到平勺或平盖;有的同学说为了节约用水、节约食盐、节约时间,可改为用50ML的水来进行实验。这时马上又有同学想到,要研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用勺来衡量太模糊,可用天秤称出食盐的重量。于是又有很多同学受到启发,对于如何得出食盐的重量的方法想出了不少金点子,而且一个比一个有创新性,方便简捷性,最后学生还能将数学知识融入科学学习中。看到这些,老师们惊呆了,我们不得不为学生活跃的思维感叹,不得不被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所征服。在所有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实验方案得到了完善,这应该算得上是一份完美的,充满智慧的实验方案或是结晶。
       而学生这种活跃的思维并非学生自然而然,想打开就打开的,还得益于教师的不断启发与引导。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也是很值得肯定的。她能抓住学生的亮点,给他们肯定与鼓励,并及时引导。学生就像一只只温顺的小羊羔,跟着老师的思维一步步走,最终甚至超越老师的所思所想,获得思维大解放,大突破。比如:老师问为什么都是一杯水,而溶解的盐的分量却相关那么大?为什么有的同学要用尺子去掉勺沿以上的食盐?你发现实验中有哪些不足,有哪些需要改进?也就是这一连串问题,才有了上述学生精彩的汇报。
       其实,科学实验课的步骤不外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但是如何将这些环节演绎得更精彩,让教学更有实效性,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艺术。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龙老师始终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自己扮演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这不正是体现了新课改要求的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吗?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吗?
  
  
反思四:
作者:吴宏启
一、教学建议
1、在“食盐能无限溶解吗?”这一环节中,老师在水中加盐,这盐尽量要少,使盐能快速的溶解在水中,减少导入的时间。
2、在学生实验时,老师可根据所知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适当的调整加盐的方案。

3、教材配套的小勺子的一平勺约一克(略小于一克,故实验结果会略高于溶解度)。

4、学生充分实验的时间约25分钟左右。

二、疑惑-
     拙勤,本想以勤补拙可就是勤不起来,反而拙越明显。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听过很多,也有幸听过别的老师的点评,无奈仍是一知半解。
       如果用一课时教学,本课的难点就是如何优化学生的食盐溶解方案。但是如何把方案有机的溶入课中并使学生理解这一问题一直捆扰着我乞望各位前辈同行赐教。


反思五:
       这一课其实是研究常温下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发现食盐在水里的溶解不是无限的,那么,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100毫升水能溶解几克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前概念。我照着这个过程设计了我的教学。

       这是一节实验课,能让学生充分动脑和动手的课。在开始教学的时候,我忽视了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这一环节,以致于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非常混乱,实验结果误差也很大。在后来的课上我就尽量做好实验前的强调工作,如怎样减小误差等,学生听后,在实验中就能注意到,实验效果也好些。学生在做实验到后期时耐心就大大减少了,开始还能一点一点地放盐,到后来就一下放很多盐,结果就有很多盐沉在杯底,溶解不了,造成误差。由于只为学生提供了一架天平,而学生使用天平还很不熟练,为了节省时间,所以称量这一环节大部分由老师代劳了,使学生失去了练习的机会,以后应让学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来独立完成,提高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生比较喜欢上这堂课,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