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关于本站 在线留言 登陆管理 个人博客 |
『辰桦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Station construction time: on April 4, 2006 |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反思
反思一: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一般都是从具体的事物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概念。物体是非常具体的,有形状、大小、气味、颜色等可以直接凭感官体验的特征,而物质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研究的是其很本质的东西,如各种单质与化合物的基本性质,这些内容绝大部分必须在中学的化学课中才学习,故小学生很难把握物质的真正含义。材料可以作为这二者的中介,它比物体抽象,比物质具体,是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概念,也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如木材、玻璃、塑料、金属等。
反思二: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可以说是比较贴近生活的一个单元,这些材料都是我们周围常见的物体和材料.它强调发展学生进一步的反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的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上.第2-5课,通过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测试实验,将学生带入到检验材料物理性质的活动中去.学生围绕木头、纸、金属和塑料这几种常见的材料,依次从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4个方面展开对他们的特性的研究。在课前我已经叫学生回家准备了实验的器材和所需要的材料,但是有50%的学生都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导致上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做示范,轮到学生做的时候,
反思三:
来源:教师工作室
我有幸参加了科学学科讲课大赛。这次的参赛从开始准备到比赛结束,我感触颇多。这次感触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科学课的了解和认识,将对我今后教好科学这门课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下面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一个学习的过程
原来上一节科学课,只是把教材熟悉一下,对照教参形成基本思路,没有更深入的进行了解和研究,通过参加了这次比赛活动,针对科学课教学,我对全本教材进行了通览,了解了三年级上册教材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四单元组成,这四个单元看似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知道了这册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希望学生对每一个科学概念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已有的认识,探究所获得的事实基础之上。同时希望学生在具体概念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获得概念性规律的能力。
二:一个实践的过程
通过这次参赛,让我感受到不仅仅要让学生动起来亲手实践,更重要地老师提前要动起来,再课前要对这节课的每一环节尽量进行验证,在实践中得到科学依据,检验每个环节是否合理,比如:观察书包里的物品:1、我们书包里有那些物品?他们各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请同学们认正观察、讨论。把观察结果纪录在书中p46页表格里,我在课前就对我们班的十位学生书包进行仔细的翻看,了解了学生书包里的学习用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自己也亲自进行一次实践,做到心中有数,以防学生有些希奇古怪的学习用品,一时无法辨认,甚至认错。
三:一个认识提高的过程
通过学习,实践对怎样教科学课,有了新的认识,也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并纠正了一些日常认识偏差,现在我觉得科学课首先要打好基础知识的底子,只有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由于学生思维水平,认识经验,知识构架不同,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其次在学生获得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过程、思维方法及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情感。所以,在设计每个环节时,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而不能靠个别学生活动一下就行了。
四:当然任何事物我们都也要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进行看待,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1、教学设计:教案需要完善,板书也需要斟酌。
2、材料准备:一种物品由不同材料制成强调不够,如果选择同一种物品用不同材料制造效果会更好。
3、现场反应: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因没考虑到场地限制及前一节课放在旁边的物品,学生观察的不够充分。
4、课外拓展:应补充些新型材料的资料和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无法辨认现象(合成、复合、装饰、美化等让其变形走样)。